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37;
3.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 116023;
4. 舟山市水产研究所 舟山 316699;
5. 青岛宝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 266300;
6. 连云港仙忠水产有限公司 连云港 222000;
7. 兴城龙运井盐水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兴城 125100
2. Function Laboratory for Marin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200 ;
3.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
4. Zhoushan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Zhoushan 316699 ;
5. Qingdao Baorong Aquatic Limited Corporation, Qingdao 266303 ;
6. Lianyungang Xianzhong Aquatic Limited Corporation, Lianyungang 222000 ;
7. Xingcheng Longyun Aquatic Limited Corporation, Xingcheng 125100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即鮻鱼,隶属于鲻形目、鲻科、梭属,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梭鱼的基础生物学特征(李明德, 1992)、移殖驯养(李明德, 1993)、人工繁殖(陈惠彬, 1989)等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梭鱼已经从传统的咸水虾池套养,逐渐发展到与鲫、缢蛏和脊尾白虾无公害综合养殖(梅肖乐等, 2005)及淡水池塘主养(卓丽军等, 2011)和高位池零排放循环水养殖(郭益顿等, 2011),梭鱼逐渐成为我国内陆湖泊、淡水池塘、沿海低盐度滩塘和海水池塘的重要养殖经济鱼类。
目前,我国梭鱼原种场(如天津原种场)主要利用采捕自然海域苗种培育亲鱼进行亲鱼供给、繁育苗种销售,以及考虑到渤海海域增殖放流等情况(姚欣华, 2012),对我国沿海梭鱼野生群体及人工养殖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作为分子标记,具有高多态性、操作简单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陆丽君等, 2013)、遗传图谱构建(罗云等, 2010)、种质资源鉴定(杜长斌等, 2000)及亲缘关系分析(李雪燕等, 2013)等。目前,仅限Xu等(2009)通过微卫星富集文库筛选10对多态微卫星引物,对山东海阳附近沿海梭鱼自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检测技术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对我国沿海梭鱼4个野生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我国梭鱼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及增殖放流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实验所用的梭鱼4个野生地理群体分别采捕于辽宁葫芦岛(2014年6月)、山东青岛(2013年10月)、江苏连云港(2014年5月)及浙江舟山(2013年11月)附近的海域,冰冻后冷藏带回实验室,各群体按照相似规格随机抽取30尾,体长为(16.54±1.35) cm,体重为(98.3±12.5) g,并用采捕海域就近的城市命名。剪取尾鳍用于基因组提取,−20℃保存。
1.2 DNA提取及检测称取各梭鱼群体低温保存尾鳍30 mg,采用柱式海洋生物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将DNA样品用含有Dufinder的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样品无大量蛋白质及降解的DNA片段。利用NanoDrop定量测定样品DNA浓度(A260 nm/A280 nm的值介于1.8−2.0),并将其稀释至50 ng/μl,−20℃冷冻保存,作为模板用于SSR分析。
1.3 SSR引物合成引物根据Gotoh等(2013),选取具有多态性的引物,交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经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筛选出14对,其引物信息见表 1。
PCR为15 μl反应体系:Taq酶(5 U/μl) 0.2 μl,dNTP(0.2 mmol/L) 1.3 μl,Buffer(10×) 1.6 μl,Forward/Reverse Primer(10 μmol/L)各0.7 μl,Template DNA(50 ng/μl) 1.2 μl,dd H2O(1 mg/ml) 9.3 μl。PCR反应程序:95℃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退火温度30 s,72℃延伸30 s,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PCR扩增产物变性(95℃,5 min)后采用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自然晾干拍照,用于检测。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参照引物设计时片段大小统计条带,记录4个群体所有个体不同位点的基因型。利用Popgene 32 Version 1.32软件计算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并计算各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概率值、遗传固定指数、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根据Botstein等(1980)的方法,计算多态信息含量。用SPSS 13.0软件对各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根据Nei (1978)标准计算遗传距离,基于该遗传距离绘制UPGMA聚类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卫星位点多样性对所有合成的引物经过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共筛选出14个位点能够在梭鱼野生地理群体扩增出清晰的多态性条带,部分引物扩增条带结果见图 1。所有梭鱼群体全部14个位点多态信息见表 2。由表 2可知,14个位点共扩增出6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63−5.617个,在Orla21-231位点扩增出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多,在Orla16-32位点扩增出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少,所有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35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72。每个位点观测杂合度为0.033−0.633,期望杂合度为0.360−0.822,二者的平均值分别为0.368和0.632。14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6−0.798,平均值为0.575。由此可见,所有梭鱼群体的14个位点中有10个表现为高多态性(PIC>0.5),4个表现为中多态性(0.25<PIC<0.5),这些位点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能够用于梭鱼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梭鱼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见表 3。由表 3可知,14个位点在所有群体的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92.86%、92.87%、100.00%和85.71%。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3.786−4.00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73−2.899,观测杂合度为0.359−0.389,期望杂合度为0.503−0.561,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0.513,由此分析,梭鱼4个地理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同时,各群体期望杂合度表明,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所有群体个体的全部位点的等位基因型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并进一步计算各位点遗传固定指数,其概率值(P)和遗传固定指数(Fis)的结果见表 4。由表 4可知,4个地理群体中大部分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如青岛群体有8个,葫芦岛群体和连云港群体分别有9个位点,而舟山群体除了两个位点为单态性外,其他位点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对4个群体的各位点遗传固定指数(Fis)的研究发现,葫芦岛和舟山均有两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其他两群体均有3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
14个位点在4个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如表 2所示,群体间各位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所有位点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为0.148,平均基因流为1.444,说明各群体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梭鱼的所有地理群体两两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见表 5。由表 5可知,梭鱼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25−0.133,基因流为1.673−9.701,在葫芦岛和青岛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最小,基因流出现最大值;连云港和舟山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最大,基因流为最小值。
根据Nei (1978)的计算方法,计算梭鱼各地理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系数(I)和遗传距离(D) (表 6)。由表 6可知,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3−0.818,遗传距离为0.202−0.473,青岛和葫芦岛群体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连云港和舟山群体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低。对遗传距离研究分析发现相同的结果,即青岛和葫芦岛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而连云港和舟山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图 2)。
在对物种群体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时,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往往出现不同的遗传参数,如杨锐等(2002)和权洁霞等(2000)分别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采自河北黄骅的梭鱼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利用RAPD技术测得的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高于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的结果。申雪艳等(2004)对从不同国家引进的3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地理群体进行研究发现,运用微卫星引物计算的遗传距离(0.068−0.120)高于RAPD引物计算的结果(0.012−0.019)。另外,England等(1996)研究表明,微卫星作为分子标记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本研究选取14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对梭鱼4个地理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14个微卫星位点在梭鱼野生群体中均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且具有多态性,这些位点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能够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2 不同野生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群体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群体遗传变异程度和遗传结构,是群体适应环境变化、维持长期生存和进化的基础,也可以用来衡量群体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强弱(张文静等, 2003; O'Connell et al, 1997)。本研究发现,来自葫芦岛、青岛、连云港及舟山等的梭鱼地理群体的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86−4.000,有效等位基因数2.673−2.899,其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相对较少,恰好可以用来进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O'Reilly et al, 1995)。群体遗传杂合度即基因多样度,度量群体各位点的遗传变异的最适参数,梭鱼4个地理野生群体的观测杂合度为0.359−0.389,期望杂合度为0.503−0.561。比杨锐等(2002)和王茜等(2005)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及权洁霞等(2000)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测定的梭鱼野生群体的杂合度要高,但各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低于Xu等(2009)的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观测杂合度与期望杂合度差异较大,群体遗传处于不平衡状态,这与利用等位基因型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并计算各位点遗传固定指数的研究结果相符。4个地理群体中,大部分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对4个群体的各位点遗传固定指数(Fis)的研究发现,葫芦岛和舟山群体均有两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其他两群体均有3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可能受到地理因素及洋流模式等外界环境影响,梭鱼幼体扩散能力与实验所捕捞的野生样本等因素有关。如Liu等(2007)利用梭鱼为广泛分布海洋性鱼类的特点,采用m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分析其系统地理格局,研究发现,梭鱼幼体分布在近海岸浅水区域,其扩散能力有限,各地理群体的单倍型由梭鱼在更新世冰期低于海平面时在西北太平洋3个边缘海中被隔离分化形成,而东海组群同时出现3个单倍型类群,由于在末次冰期过后东海架坡度较小,随海平面上升产生大量的沿岸浅海栖息地,导致梭鱼群体的重建。在陈澄璟(2012)利用梭鱼线粒体控制区片段序列和Cyt b全序列研究发现,梭鱼野生群体种内的遗传水平归为第二类遗传多样性水平模式,即较高的单倍型多样度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度(Grant et al, 1998),Gao等(2014)对来自西北太平洋梭鱼5个地理群体的研究结果相同,提示梭鱼群体在经历过瓶颈效应或奠基者效应之后,从一个小的群体发生急剧的群体扩张事件,这与本研究中梭鱼出现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及产生杂合子过剩现象相符合。
另外,从4个梭鱼野生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同时,对各群体期望杂合度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不同野生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及遗传距离分析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作为衡量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常常与群体间基因流(Nm)共同阐述各群体间遗传分化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中,梭鱼野生群体的14个位点平均遗传分化指数为0.148 (0.05<Fst<0.15),表现为中等水平,平均基因流为1.444 (1<Nm<4),群体间基因交流通畅,能够抵制遗传漂变作用,防止群体间遗传分化。对两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研究发现,梭鱼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25−0.133,基因流为1.673−9.701,在葫芦岛和青岛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最小,基因流出现最大值,而连云港和舟山群体遗传分化指数最大,基因流为最小值,这可能与梭鱼幼体的扩散能力及近海沿岸生态环境及群落结构有关(朱鑫华等, 2001)。
遗传距离是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Crawford等(1998)指出,由微卫星得出的遗传距离更能反映分化时间的长短,能客观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和分化。本研究利用1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不同地理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 (1978)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各地理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系数(I)和遗传距离(D)。研究结果显示,梭鱼4个野生地理群体依据地理位置由北向南依次聚在一起。
本研究的多项遗传多样性参数表明,我国沿海梭鱼不同地理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时,存在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及产生杂合子过剩现象。再结合其他学者对梭鱼自然与养殖群体的研究结果,对梭鱼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1)梭鱼野生群体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应该进行海岸工程来加强梭鱼产卵场及保育场的保护,维持天然的种群结构;2)由于梭鱼野生群体存在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及产生杂合子过剩现象,故在对沿岸海域进行人工苗种的增殖放流时,要注意其遗传结构,避免人为因素加快梭鱼天然种质资源的衰竭;3)在对梭鱼繁养殖时,可以通过采捕不同海域的苗种培育亲鱼,分析其遗传信息,利用不同群体间的交配提高梭鱼的养殖效益。
王茜, 边靖. 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41 (3) : 1145-1147 | |
王茜, 董仕. 梭鱼等位酶遗传结构的分析. 动物学报 , 2005, 51 (增刊) : 237-242 | |
申雪艳, 宫庆礼, 雷霁霖, 等. 进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苗种的遗传结构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04, 35 (4) : 332-341 | |
权洁霞, 戴继勋, 沈颂东, 等. 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海洋学报 , 2000, 22 (5) : 82-87 | |
朱鑫华, 缪锋, 刘栋, 等.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时空格局与优势种特征研究. 海洋科学集刊 , 2001 (43) : 141-151 | |
杜长斌, 孙孝文. 微卫星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应用. 水产学杂志 , 2000, 13 (1) : 68-73 | |
李明德. 中国梭鱼42年来的研究概况. 海洋通报 , 1993, 12 (6) : 81-86 | |
李明德. 梭鱼的生物学及养殖.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 15 -21. | |
李雪燕, 孙国华, 杨建敏, 等. 微卫星标记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繁育中亲本识别的应用. 海洋与湖沼 , 2013, 44 (5) : 1263-1269 | |
杨锐, 庄志猛, 喻子牛, 等. 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等位基因酶的遗传变异.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23 (3) : 15-19 | |
张文静, 余育, 沈韫芬. 微卫星DNA遗传分析在原生动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学报 , 2003, 27 (2) : 185-190 | |
陆丽君, 马爱军, 王新安, 等. 5个红鳍东方鲀养殖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34 (4) : 27-34 | |
陈惠彬. 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机理. 水产学报 , 1989, 13 (2) : 109-114 | |
卓丽军, 王韧辰, 李爱顺. 梭鱼淡水池塘主养密度对比试验. 水产养殖 , 2011 (9) : 16-17 | |
罗云, 高保全, 刘萍, 等. 三疣梭子蟹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31 (3) : 56-65 | |
姚欣华. 原种梭鱼的保种技术. 河北渔业 , 2012 (8) : 26-28 | |
郭益顿, 顾向军, 徐国昌, 等. 高位池塘循环水养鱼系统生产性试验总结. 渔业现代化 , 2011, 38 (3) : 23-27 | |
梅肖乐, 倪金俤, 陈焕根, 等. 梭鱼梭鱼、缢蛏、脊尾白虾无公害综合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 , 2005 (26) : 24-25, 33 | |
Botstein D, White RL. 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Am J Hum Genet , 1980, 32 (3) : 31-34 | |
Crawford AM, Littlepohn RP. The use of DNA marker in deciding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sheep and other livestock. Anim Genet Res Inform , 1998, 23 (1) : 21-26 | |
England PR, Briscoe DA, Frankham R.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s in a wild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enet Res , 1996, 67 (3) : 285-290 DOI:10.1017/S0016672300033760 | |
Gao T, Li Y, Chen C,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of Liza haematochei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J Appl Ichthyol , 2014, 30 (5) : 941-947 DOI:10.1111/jai.2014.30.issue-5 | |
Gotoh RO, Tamate S, Yokoyama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arative genome-deriv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for acanthopterygian fishes. Mol Ecol Resour , 2013, 13 (3) : 461-472 DOI:10.1111/men.2013.13.issue-3 | |
Grant W, Bowen BW. Shallow population histories in deep evolutionary lineages of marine fishes: insights from sardines and anchovies and lessons for conservation. J Hered , 1998, 89 (5) : 415-426 DOI:10.1093/jhered/89.5.415 | |
Liu J, Gao T, Wu S, et al. Pleistocene isol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and limited dispersal in a marine fish, Chelon haematocheil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5). Mol Ecol , 2007, 16 (2) : 275-288 | |
Nei M. Estimation of average heterozygosity and genetic distance from a small number of individuals. Genetics , 1978, 89 (3) : 583-590 | |
O'Connell M, Wright JM. Microsatellite DNA in fishes. Rev Fish Biol Fisher , 1997, 7 (3) : 331-363 DOI:10.1023/A:1018443912945 | |
O'Reilly P, Wright JM. The evolving technology of DNA fingerprin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J Fish Biol , 1995, 47 (Suppl A) : 29-55 | |
Xu GB, Shao CW, Liao XL,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so-iuy mullet (Mugil soiuy Basilewsky 1855). Conserv Genet , 2009, 10 (3) : 653-655 DOI:10.1007/s10592-008-96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