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胶(Algin)是从褐藻门藻类的细胞壁中提取的(陈利梅等,2010)、由甘露糖醛酸(Mannuronicacid,M)和古罗糖醛酸(Guluronic acid,G)以C1-4键混合连接起来的直链高分子水溶性多糖,两种糖醛酸的含量和结合方式因海藻的种类、生态环境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直接影响着褐藻胶的凝胶强度和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从而影响褐藻胶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纪明候,1997)。作为一种安全的功能高分子,褐藻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不同领域对褐藻胶中M和G的含量要求不同(吴建东等,2011)。
关于褐藻胶M/G值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化学法、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化学法操作繁琐费时,不适应大批量样品检测的需求(郑瑞津等,2003);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操作较为简便,但高效液相法采用的Waters 5-SAX阴离子交换柱(郑瑞津等,2003; Gacesa et al,1993)分离褐藻胶M和G的效果不佳。采用PMP(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褐藻胶M和G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受干扰峰影响小,适合快速、有效、批量样品的褐藻胶M/G值的测定(吴健等,2013)。
本研究利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针对5种褐藻(多肋藻、海带、裙带菜、海蒿子和萱藻)的M/G值、海带不同品种(系)M/G值进行比较,研究了海带生长期M/G值的变化规律,旨在为生产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获期褐藻采集:多肋藻、“东方6号”海带、海蒿子、萱藻分别于2014年4月、6月、5月、5月采集于山东荣成宁津附近海域;裙带菜于2014年4月采集于山东荣成朱口院夼附近海域。
海带在生长期M/G值的变化:“爱伦湾”海带于2014年2-6月采集于山东荣成宁津附近海域。
同一时期海带不同品种(系)间M/G值的比较:“东方5号”、“东方6号”、“爱伦湾”、“黄官1号”海带均于2013年5月采集于山东荣成宁津附近海域 。
1.2 试剂及仪器β-D-甘露糖醛酸和α-L-古罗糖醛酸标准品(含量≥98%),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公司;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98%),Alfa Aesar公司;乙腈为色谱纯,国药集团;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Zorbax S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美国Agilent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褐藻胶的提取称取适量褐藻干粉,加入30倍体积的0.5% NaCO3(m/v)溶液,55℃水浴1.5 h;筛绢过滤藻渣,将滤液离心,取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边加边搅拌,此时溶液中有褐藻酸产生,静置10 min,离心取沉淀。转移沉淀,加入95%乙醇,用40% NaOH调节溶液pH至8.0,静置40 min,离心取沉淀,得褐藻酸钠,40℃烘干至恒重。
1.3.2 褐藻胶的降解称取50 mg褐藻酸钠干品于试管中,加入0.5 ml的80% H2SO4,室温酸解18 h。用水稀释H2SO4浓度至2 mol/L,沸水浴5 h,冷却至室温。用CaCO3中和pH至7.0,离心取上清液,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得到褐藻胶M和G单糖溶液。
1.3.3 PMP柱前衍生称取M、G单糖标准品,用蒸馏水配制成2.0、1.0、0.5、0.25、0.125 mg/ml系列浓度。取200 μl标准品溶液,加入200 μl 0.3 mol/L的NaOH,混合均匀后,加入240 μl 0.5 mol/L PMP试剂,涡旋混匀,于70℃水浴加热1 h,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200 μl 0.3 mol/L HCl中和,氯仿萃取3次,取水相过0.22 μm滤膜,待上机。褐藻胶单糖裂解液柱前衍生步骤同上。
1.3.4 高效液相色谱Zorbax SB-C18色谱柱(15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为磷酸缓冲液(0.1 mol/L,pH= 7.0)/CH3CN(83/17,体积分数),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进样体积为20 μl,检测器为VWD,检测波长为245 nm。
1.3.5 M/G校正系数的确立称取M和G标准品各250 mg(称量值),分别进行酸解、衍生及液相分析。根据M、G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酸解后M和G的质量(测定值),M和G的回收率即为质量测定值与称量值之比,M/G回收系数为M回收率与G回收率的比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M和G标准曲线的建立以浓度x(mg/ml)、峰面积y(×104)进行回归计算,分别得到M和G的线性回归方程,M:y=1.497x- 0.012(R2=0.9998);G:y=1.381x-0.017(R2=0.9991)。
2.2 M/G校正系数的确立糖醛酸在强酸作用下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糖醛酸破坏程度不同,因此,确定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强酸作用下的回收率对于测定M/G值至关重要。表 1为M和G标准品在酸解后的回收率,M、G酸解后回收率不同,G破坏程度明显大于M,在计算褐藻中褐藻胶M/G值时需要乘以校正系数1/1.86,即0.54进行校正。
图 3为褐藻胶裂解液的液相色谱图,根据M单糖标准品(图 1)和G单糖标准品(图 2)确定9.215 min为G,10.089 min为M。M和G分离度较好,除5 min之前的试剂峰外,其他干扰峰较小,由此可推断,褐藻胶酸解较彻底,不存在未解聚的多聚体形态。
沸水浴加热时间对于多聚嵌段结构的水解起到关键作用,实验探索了沸水浴加热的最佳水解时间为5 h。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种准确有效的测定褐藻胶M/G值的方法,也可适用于其他褐藻胶类药物制品M/G值的测定(吴健等,2013)。
由图 4可知,收获期5种褐藻M/G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多肋藻、海带、裙带菜、海蒿子、萱藻,最大值为2.22,最低值为0.60,多肋藻约为萱藻的4倍。M/G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来源褐藻胶凝胶特性的不同,M/G值高,其凝胶强度低,持水性好,弹性好,因而多肋藻、海带较适用于对弹性要求高、持水性要求好的工业领域以及要求高M含量的医药、食品等领域,例如食品涂膜、增稠剂、医药材料等(朱思明等,2003; Clark,1996; Fujihara et al,1992)。萱藻褐藻胶的G含量较高,凝胶强度大,硬度大,质地脆,持水性差,该特点不仅适用于去除有毒金属离子,而且在含钙食品中可作为胶凝剂、添加剂(朱思明等,2003; 刘树兴等,2001; Sellimi et al,2015),另外,此类褐藻胶在纺织、橡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黄来英等,2000; 金骏等,1993; 隋战鹰,1993)。
在生产领域,除了根据褐藻胶的特性进行原材料的选择,还应考虑原材料褐藻胶产量的高低。本研究中,多肋藻的褐藻胶含量为27.87%,海带为22.11%。多肋藻能较大程度满足对M/G值要求较高的工业领域,养殖量大、产量高的海带在此领域也颇受欢迎。
2.4 海带不同品种(系)间M/G值的比较同一生长期海带品种(系)间M/G值相差不大,接近2.0(图 5),M含量基本维持在15%左右,G含量基本维持在8%左右,褐藻胶特性颇为相似。海带M/G值存在一定差异,原因可能为气候、水温等自然条件对海带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造成测定值的偏差。
为了探究海带在生长期的M/G值以及M、G含量的变化,选择2月薄嫩期至6月成熟期海带,测定M/G值以及M、G含量变化情况(图 6)。结果显示,海带在生长过程中,M/G值呈下降趋势,M含量呈下降趋势,G含量呈上升趋势,即海带在成熟期的
M/G值最低。由此可以推断,海带褐藻胶在生物合成过程中是由D-甘露糖醛酸逐渐转变成L-古罗糖醛酸,此结论与纪明候(1997)所阐述的观点相吻合。海带在4月M/G值出现短暂的上升,M含量上升,G含量下降,原因可能为海带在此生长阶段由M转化为G的速率相比于海带的生长速率有所下降。
3 结语本研究比较了5种褐藻(多肋藻、海带、裙带菜、海蒿子和萱藻)种间M/G值的大小,多肋藻和海带凝胶特性较为接近,其凝胶强度小,持水性好,而萱藻凝胶特性则相反;同一时期不同海带品种(系)间M/G值差异不明显,因而褐藻胶特性相差不大。海带在整个生长期的M/G值呈下降趋势,在收获期达到最低。
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褐藻胶性能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朱思明, 于淑娟, 彭志英, 等. 海藻酸(盐)的生产、应用及研究现状.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03, 6 : 61-65 | |
刘树兴, 李宏梁, 黄峻榕. 食品添加剂. 北京: 中国石油出版社, 2001 : 2 -5. | |
纪明候. 海藻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 235 -236. | |
吴建东, 于广利, 王培培, 等. 高古罗糖醛酸含量的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多糖细微结构研究. 海洋科学 , 2011, 35 (1) : 40-43 | |
吴健, 薛依婷, 赵峡, 等. 柱前衍生液相色谱法测定藻酸双酯钠的含量. 中国海洋药物 , 2013, 32 (4) : 1-7 | |
陈利梅, 李德茂, 赵玉山, 等. 海带不同部位褐藻胶含量及其凝胶性能的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10, 2 : 124-126 | |
金骏, 林美娇. 海藻利用与加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 37 -38. | |
郑瑞津, 吕志华, 于广利, 等. 褐藻胶M/G比值测定方法的比较.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 2003, 6 : 35-39 | |
黄来英, 洪文生, 黄恺. 食品增稠剂.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 25 -26. | |
隋战鹰. 褐藻胶用途多. 植物杂志 , 1993, 2 : 17-19 | |
Clark RAF. Wound repair: overview and general considerations.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of wound repair. 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 1996 : 3 -50. | |
Fujihara M, Nagumo T. The effect of the content of D-mannuronic acid and L-guluronic acid blocks in alginates on antitumor activity. Cabohydr Res , 1992, 224 (3) : 343-347 | |
Gacesa P, Squire A, Winterburn PJ.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uronic acid composition of alginate by anion-exchang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arbohydr Res , 1993, 118 (1) : 1-8 | |
Sellimi S, Younes I, Ayed HB, et al. Structural, physicochemical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odium alginate isolated from a Tunisian brown seaweed. Int J Biol Macromol , 2015, 72 : 1358-1367 DOI:10.1016/j.ijbiomac.2014.1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