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是一个半封闭型海域,水体交换能力差,环 境容纳量有限。周边区域工农业较发达,城市人口密 集,大量的陆源污染物直接入海,导致海域污染日益 严重。据《2008 年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国家海洋局,2009)的数据显示,渤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 海排污口有100 个左右,超标排放现象严重,导致其邻 近海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海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有机物是海洋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质,人们通常 将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等作 为表征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有效指标,来间接反映水 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COD 值越大,说明水体中有 机污染越严重(Kawabe et al,1997)。化学耗氧有机物 是可能引起海水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它可以为海洋 浮游植物生长提供碳源,直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因 而,COD 与赤潮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王颢等, 2008)。因此,有必要对整个渤海海区的COD 含量分 布、影响因素及其对海水富营养化的贡献进行深入研 究,从而为渤海发生富营养化、有害赤潮等海洋生态 环境问题的预警和防治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依托于农业部溢油专项课题,以2013 年 春、夏、秋、冬4 个季节对渤海中部海区的调查数据 为依据,对表、中、底层水体中COD 含量在海域中 的水平分布及随季节的变化特征,与其他环境因子的 关系及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了解当前渤海的有机污染情况,解决富营养化等问题等提 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及分析2013年春季(5 月13-15 日)、夏季(7月31日-8月2日)、秋季(11月1-6日)、冬季(11 月30 日-12 月5 日)对 渤海中部海域生态环境进行了4 个航次的跟踪调查。 设置调查站位41 个(图 1)。采集水样深度包括表层、 10 m 层和底层;5、7 月采集水样41 个,11、12 月 采集水样40 个;采集的水样装入2.5 L 塑料桶中,带 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COD 测定方法参照《海洋监测规范》(GB12378.4 2007)中的碱性高锰酸钾法;无机氮(IN)为亚硝酸氮、 硝酸氮和氨氮含量的总和,3 种形态氮的测定方法分 别参照《海洋监测规范》(GB12378.42007)中的萘乙 二胺分光光度法、锌镉还原法和次溴酸盐氧化法; 活性磷酸盐(IP)测定方法参照《海洋监测规范》 (GB12378.42007)中的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水温、盐 度采用YSI 水质分析仪测定。
1.2 评价方法 1.2.1 COD 污染评价COD 污染评价通常采用 周爱国等(1998)提出的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其计 算公式如下:
${{P}_{i}}=\frac{{{C}_{i}}}{{{S}_{i}}}$ | (1) |
式中,Ci和Si 分别为COD 实测数据和评价标准 值,COD 评价标准值参考《海水水质标准》(GB3097-2002)Ⅰ类要求(COD≤2 mg/L)进行评价。当Pi>1 时, 视为超标准,水质已经受到污染;当P
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国近 岸海域富营养化现状评价的方法为冈市友利(1972)提 出的营养指数(E)法。其计算公式为:
$E=\frac{IN(\text{ }\!\!\mu\!\!\text{ g}/\text{L})\times IP(\text{ }\!\!\mu\!\!\text{ g}/\text{L})\times COD(\text{mg}/\text{L})}{4500}$ | (2) |
式中,E 为营养指数,IN 为无机氮,IP 为无机 磷,COD 为化学耗氧量。
当E≤1 时,为贫营养;当E>1 时,为富营养; E 值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
1.2.3 COD 对富营养化贡献根据杨斌等(2014) 营养指数(E)计算公式进行改进并提出COD 对富营养 化贡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E_{COD}}{\rm{\% }} = \frac{{\lg 100{C_{COD}}}}{{\lg 4500E}} \times 100\% $ | (3) |
式中,CCOD 为化学耗氧量浓度含量。
1.2.4 数据处理COD 限量标准参考《海水水质 标准》Ⅰ类要求(≤2.0 mg/L)。
1.2.5 统计分析采用Surfer8.0 软件绘制COD 水平分布图。采用SPSS13.0 进行显著性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OD 的水平分布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图 2),春季各站位COD 平均含量 较低,调查海域分布较均匀,无明显高值出现;夏季 COD 高值主要分布于西部海域靠近渤海湾口附近, 从西向东呈递减的变化趋势;秋季和冬季COD 高值 主要分布于北部海域,靠近辽东湾口附近,南部海域 含量较低,COD 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从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不同季节COD 浓度梯度有一定的差异, 其中,春季调查海区各站位无明显浓度差异,夏季 COD 含量从西向东呈降低趋势,而秋季和冬季则是 从北向南呈降低趋势。其共同点是在湾口即渤海湾口 和辽东湾口附近,COD 含量偏高,原因可能与地表 径流有关,渤海湾口和辽东湾口附近工业废水和生活 污水入海较多,大量的有机质导致湾口附近海域 COD 含量较高。
2013 年渤海中部水体中COD 变化范围为0.37-1.59 mg/L,所有站位COD 含量符合《海水水质标准》 Ⅰ类要求(≤2.0 mg/L)。从图 3 可以看出,在4 个季 节中,夏季COD 含量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含量 最低。COD 垂直分布结果显示,春季表层COD 含量 最高,中层最低;夏季为表层最高,底层含量最低; 秋季和冬季为中层最高,底层最低。T 检验结果显示, 除夏季中层和底层及表层和底层水体COD 含量有显 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季节水层之间COD 含量 无显著性差异。
污染评价结果 从图 4 可以看出,该调查海域COD 单因子污染指 数(Pi)夏季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最低。各站位污染 指数变化范围为0.11-1.40,平均值为0.53±0.21。其中, 春季各站位COD 污染指数范围为0.18-0.80,平均值为 0.36±0.11;夏季COD 污染指数范围为0.24-1.05,平均 值为0.63±0.15;秋季COD 污染指数范围为0.11-1.40, 平均值为0.59±0.26;冬季COD 污染指数范围为0.24- 1.10,平均值为0.54±0.16。在调查中,个别站位如夏季 502 站表层,秋季513 站表层、中层,514 站底层,冬 季底层的COD 污染指数大于1,说明这些调查站位所在海域已经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值结果 从图 5 可以看出,秋季水体中E 值平均值最高, 其次为冬季,夏季最低。渤海中部海域各调查站位水 体营养指数E 值变化范围为0.088-2.995,平均值为 0.337±0.403。其中,春季E 值变化范围为0.005-0.620, 平均值为0.096±0.110;夏季E 值变化范围为0.012- 0.292,平均值为0.082±0.050;秋季E 值变化范围为 0.045-2.995,平均值为0.710±0.548;冬季E 值变化 范围为0.117-1.559,平均值为0.475±0.250。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春季和夏季各调查站位E 值均<1,表明该调查海域无富营养化现象出现;秋季 和冬季水质状况略差,有部分站位的E 值>1,有富营 养化现象出现。其中,秋季E 值>1 的站位表层有15 个、中层8 个、底层9 个;冬季E 值>1 的站位表层 有3 个、中层和底层均为1 个。
2.5 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从图 6 可以看出,水体中COD 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率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渤海中部海域各调 查站位COD 对富营养化的贡献ECOD 变化范围为 46.15%-141.41%,平均值为(71.36±14.98)%。其中,春 季贡献率范围为49.79%-141.41%,平均值为(78.80± 17.25)%;夏季贡献率范围为65.62%-123.82%,平均值 为(84.86±9.27)%;秋季贡献率范围为46.15%- 79.95%, 平均值为(59.61±4.75)%;冬季贡献率范围为51.57%- 75.89%,平均值为(61.58±4.11)%。
春季COD 贡献率为底层﹥中层﹥表层;夏季为 中层﹥表层﹥底层,秋季为表层﹥中层﹥底层,冬季 为中层﹥底层﹥表层,各层海水富营养化贡献率无显 著性差异(P>0.05)。
COD 对富营养化贡献率与营养指数进行相关性 分析,相关系数为-0.954,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 关性,从而表明COD 对富营养化贡献率随着营养指 数升高而降低。
2.6 影响COD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对COD 与温度、盐度、DO、pH、无机氮、活性 磷酸盐和石油类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 上述因子中,温度、盐度和DO 与水体中COD 呈明显 的相关关系,其中,温度与COD 具有显著正相关,盐 度和DO 与COD 具有显著负相关;另外,无机氮与COD 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COD 与无机氮具有一定的同 源性,其余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具体相关系数见表 1。
含量影响因素 渤海中部海域COD 与盐度之间的相关分析显 示,水体中COD 含量与盐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表明陆源排放及陆地河流输入对该调查海域COD 分 布具有重要影响,该结果杨斌等(2014)和杨美兰等 (2005)研究一致。另外,在COD 水平分布方面,调 查海域西部和北部靠近滦河和辽河入海口,夏季和秋 季COD 含量较高,这也说明COD 分布受陆源排放的 影响。
COD 作为陆源排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 自排海量大、处理率低的沿岸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蓝文陆等,2012)。渤海沿岸工业发达,人口密集, 京津唐工业区更是位于渤海的西北部区域,工业废水 入海量较大;另外,在渤海西北部区域,海河和滦河 自此入海,夏季、秋季多雨季节,会携带了大量的有 机污染物入海,导致海水中的COD 含量增加(李立青等,2009; 袁宇等,2008; 胡敦欣等,2001;Shen,1993)。王修林等(2009)研究发现,渤海COD 主要来 源于陆源,即河流、排污口和面源,三者共占入海总 通量的72.3%,河流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可占陆源 排放的80.2%,说明渤海COD 排海总量主要来源于 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
除了陆源排放外,COD 含量与温度也有一定的 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COD 与水温之间存在一定 的正相关性,说明COD 含量变化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在高温季节,如夏季和秋季,COD 含量较高,在温 度较低的春季和冬季,COD 含量较低。分析原因可 能是由于水温较高,浮游植物腐烂降解时引起水体中 的化学耗氧有机物含量增加(张艳等,2012; 张运林等, 2008)。
3.2 COD 污染及其对富营养化的贡献随着渤海周边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排入海 中的有机污染物逐年增加(杨树珍,1997)。过多的有 机物和营养盐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海水富营 养化现象出现。在本研究中,调查海域COD 对富营 养化的贡献平均值为(71.36±14.98)%,说明造成渤海 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COD。这与郭全等(2005) 和苏一兵等(2003)认为造成渤海海区富营养化的主要 原因是氮和磷而不是COD 的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 2013 年渤海中部海域有机污染要高于往年,这也说 明化学好氧有机物已经成为主要污染因素之一。
COD 对富营养化的贡献值与营养指数E 值相比 较可以看出,夏季E 值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 大量生长,消耗了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COD 对 富营养化的贡献最高;而秋季虽然E 值最高,但COD 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却最低。这表明在水体富营养化 程度较低时,COD 对其贡献较大,而当富营养化程 度加重时,来自营养盐的贡献更为突出。这也说明 COD 是影响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 性因子,单纯的有机物污染加重,并不能使海水的富 营养程度加重,只有营养盐含量也增加时,才会导致 严重富营养化。
4 结论渤海COD含量夏季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含 量最低;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 同时还有一定的季节差异。
COD 单因子污染指数(Pi)夏季最高,其次为秋 季,春季最低;夏季、秋季和冬季各有1 个调查站位 Pi>1,其所在海域已经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渤海水体营养指数E 值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 夏季最低;秋季和冬季有部分站位的E 值>1,有富 营养化现象出现。
水体中COD 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夏季最高,秋 季最低,贡献率随着营养指数E 值的升高而降低。
冈市友利.1972. 浅海的污染与赤潮发生-内湾赤潮的发生机制[R]. 日本水产资源保护协会,58-72 | |
王颢, 石晓勇, 张传松, 等. 2004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及其与赤潮关系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2008, 32 (12) : 82-86 | |
王修林, 崔正国, 李克强, 等. 渤海COD入海通量估算及其分配容量优化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9, 28 (5) : 497-500 | |
苏一兵, 雷坤, 孟伟. 陆域活动对渤海海岸带的影响. 中国水利 , 2003 (3B) : 75-80 | |
李立青, 尹澄清. 雨、污合流制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的迁移转化过程与来源研究. 环境科学 , 2009, 30 (2) : 368-375 | |
张艳, 李秋芬, 孙雪梅, 等. 浒苔腐烂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PCR-DGGE 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19 (5) : 872-8802012 | |
张运林, 杨龙元, 秦伯强, 等. 太湖北部湖区COD浓度空间分布及与其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环境科学 , 2008, 29 (6) : 1457-1462 | |
杨斌, 钟秋平, 鲁栋梁, 等. 钦州湾海域COD时空分布及对富营养化贡献分析. 海洋科学 , 2014, 38 (3) : 20-25 | |
杨美兰, 林钦, 黄洪辉, 等. 珠江口水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 海洋通报 , 2005, 24 (4) : 22-26 | |
杨树珍. 渤、黄海海域环境不容乐观. 海洋信息 , 1997 (1) : 27-28 | |
周爱国, 蔡鹤生.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 武汉: 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 | |
胡敦欣, 韩舞鹰, 章申. 长江、珠江口及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1 : 10 -14. | |
袁宇, 朱京海, 侯永顺, 等. 辽东湾入海污染物调查及海域水质安全分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08, 18 (2) : 12-16 | |
郭全, 王修林, 韩秀荣, 等. 渤海海区COD分布及对海水富营养化贡献分析. 海洋科学 , 2005, 29 (9) : 71-75 | |
国家海洋局. 2008年渤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9(补齐) | |
蓝文陆, 杨绍美, 苏伟. 环钦州湾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及其对海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广西科学 , 2012, 19 (3) : 257-262 | |
Kawabe M, Kawabe M. Factors determining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Tokyo Bay. J Oceanogr, CEANOGR , 1997, 53 (5) : 443-453 | |
Shen Z L.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nutrients nerar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ith the flow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ater. ChinHIN J OceanolCEANOL LimnIMNol, , , 1993, 11 (3) : 260-267 DOI:10.1007/BF02850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