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 266071;
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071;
4.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071
2. Key Laborat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3. Laboratory for Marine Fisheries Science and Food Production Processes,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71;
4. Laboratory for Marin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71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属于头足纲(Cephalopod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ea)(陈新军等, 2009),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列岛以及菲律宾群岛海域(董正之, 1991)。金乌贼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为我国北方沿海经济价值较大的头足类,曾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之一(董正之, 1991)。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的破坏等多种原因,其资源量明显衰退,产量急剧下降,目前,金乌贼在许多海域已经绝迹(郝振林等, 2007; 唐启升等, 1990)。因此,进一步探索金乌贼生物学特征,对更好地保护金乌贼野生资源和提高增养殖效果尤为重要。金乌贼的内壳又称海螵蛸,既是身体唯一的支撑结构,也是乌贼垂直运动时所依赖的浮力结构(Bandel et al, 1979)。海螵蛸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报道多集中于药学方面(刘永刚等, 2005; 张健英等, 1993; 赵中杰等, 1990),而头足类内壳发生和生长发育过程及其机理探讨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螵蛸的形态与功能,推测海螵蛸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机理,本研究以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为研究对象,采集相关生长性状指标数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揭示金乌贼早期发育阶段内壳生长发育规律和形态学特征,为金乌贼幼苗的选育及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将受精卵在面积为25 m2、池深为1 m的培育池中孵化。池中均匀设置12个气石,保证孵化过程中进行不间断地微量充气,使水中溶氧量≥6 mg/L。光照维持在400–600 lx。孵化用经过二级砂滤的自然海水,培育水温为20–25℃,盐度为29–30,pH 7.8–8.0,并定期更换海水。出膜后幼体的培育条件与孵化条件相同。每天09:00和18:00投饵2次,投喂的饵料和金乌贼幼体的数量比例为20:1–30:1。0–5日龄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活体糠虾,5–10日龄投喂活体糠虾。实验期间,从培育池中分6个时期随机取样,分别获得样品红珠与黑珠期30尾、心跳期29尾、出膜期30尾、初孵化幼体26尾、5日龄30尾、10日龄30尾,共175尾。
1.2 生物学指标测定用游标卡尺测定金乌贼的胴腹长(DML)、胴宽(MB)后,用精密电子天平(Sartorius)测定体重(BW),将其解剖,取出内壳,测定骨板壳长(CL)、壳宽(CB),在解剖镜下测定生长纹数(LN),最后称其壳重(CW) (表 1、图 1)。
用SPSS 19.0、Sigma plot 12.5、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3.2 分析方法由于原始数据单位度量不同,不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因此,在分析之前,通常需要通过z-score(标准差)标准化处理数据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标准化函数为:
$ {x^*} = (x - \mu)/\sigma $ |
式中,x*为标准化后的数据,x为原始数据,μ为样本数据的均值,σ为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标准化后共得到6组标准化指标,用SPSS 19.0对标准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操作步骤和所得结果的分析方法参照王国梁等(2005)。为了有效保留原始数据所含的信息量,提取主成分时,通常使累计贡献率大于85%,这样保证结果基本涵盖金乌贼早期发育阶段原始形态生长性状的全部遗传信息。
2 结果 2.1 金乌贼早期各生长性状的测量结果本研究共测量金乌贼早期发育阶段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出膜期、初孵化幼体、5日龄、10日龄等6个时期的壳长(CL)、壳宽(CB)、壳重(CW)、生长纹数(LN)、胴腹长(DML)、胴宽(MB)、体重(BW)等7个生长性状的数据,详见表 2。从表 2可以看出,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出膜期、初孵化幼体期各性状的变化范围较大,5日龄期、10日龄期的变化范围较小。在本培育条件下,从红珠与黑珠期到初孵化幼体耗时16 d,据此可以推断,出膜前的1个生长纹形成需要2.43 d,而出膜后的生长纹数日增长为4.95 d,生长纹数的增长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根据所测形态特征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获得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 3。从表 3可以看出,红珠与黑珠期、出膜期和10日龄期各生物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 < 0.01);心跳期,除胴腹长与部分性状、胴宽与壳重间相关性不显著(P > 0.05) 外,其他性状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 < 0.05);初孵化幼体期,除胴宽与部分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外(P > 0.05),其他性状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 < 0.01);5日龄时期,除胴腹长与部分性状、胴宽与部分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P > 0.05) 外,其他性状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 < 0.05)
本研究在金乌贼早期发育阶段的6个时期选取的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见表 4,成分矩阵见表 5。初孵化幼体期和5日龄时期分别提取4个主成分,其他时期提取3个主成分,6个时期入选的主成分略有差别。
红珠与黑珠期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71.489%,贡献率较大的为体重、壳长和壳重特征向量,且体重与壳长、壳重间呈显著正相关,可将其称为质量因子;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547%,贡献率较大的为胴宽和壳宽特征向量,可以称为宽度因子,其中,壳宽特征向量为负值,说明这段时期胴宽越宽,则壳宽越窄;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946%,贡献率较大的为生长纹数生长向量,可以称为层数因子,且其特征值为负,说明此时期金乌贼幼体增长速度越快,骨板形成速度越慢。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983%。
心跳期,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8.886%,贡献较大的为胴宽、体重、壳长、壳宽和生长纹数5个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质量–层数因子,其中,生长纹数特征向量最大,说明这个时期金乌贼幼体内壳骨板快速形成,伴随着骨板的形成,壳长和壳宽也开始快速增长;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159%,贡献率较大的为胴腹长特征向量(长度因子);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183%,贡献率较大的为胴宽特征向量(宽度因子),且其特征值为负,这个时期胴宽的增长速度缓慢。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6.228%。
出膜期,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1.879%,贡献率较大的为胴宽、壳长、壳宽和生长纹数,可以称之为长度因子,与心跳期相比,第1主成分仍有壳长、壳宽和生长纹数,但其特征值所占比重已有所下降,说明出膜期内壳形成速度较心跳期有所减慢;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361%,贡献率较大的为胴腹长和体重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长度因子,这个时期胴腹长仍在缓慢增长,而体重也在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较心跳期有所下降;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889%,贡献率较大为壳重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质量因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129%。
初孵化幼体期,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1.927%,贡献率较大的为体重、壳长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长度因子,孵化后的金乌贼幼体的胴腹长和壳长都快速增长,而且伴随着胴腹长和壳长的快速增长,体重和壳重也快速增长;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3.390%,贡献率较大的为胴宽和壳重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宽度因子,说明这个时期胴宽仍处于明显的增长趋势;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988%,贡献率较大的为胴腹长和壳宽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宽度因子,这个时期壳宽还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减慢;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830%,贡献率较大的为生长纹数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层数因子。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0.145%。
5日龄时期,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3.716%,贡献率较大的为体重、壳长和壳宽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长度因子,这个时期体重和壳长仍然快速增长;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026%,贡献率较大的为胴腹长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长度因子,这个时期胴腹长仍处于明显的增长趋势,但较初孵化幼体时期已有所减慢;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1.465%,贡献率较大的为胴宽和纹数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宽度因子,其中,胴宽特征向量值为负,而生长纹数特征向量为正,说明生长纹数越大,胴宽越小;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932%,贡献率较大的为壳宽和壳重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宽度因子。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140%。
10日龄时期,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9.668%,贡献率较大的为胴腹长和壳长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长度因子,其中,体重和胴宽的特征值也较大,说明随着胴腹长和胴宽的增长,体重也快速增长;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638%,贡献率较大的为纹数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层数因子;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506%,贡献率较大的为胴宽、壳宽和壳重特征向量,可以称之为宽度因子,其中,胴宽的特征值为负,而壳宽的特征值为正,说明胴宽越大的金乌贼幼体,其个体壳宽越小。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811%。
3 讨论人工养殖是补充金乌贼资源的有效方法,但金乌贼幼体生长生物学知识的缺乏使得目前人工培育幼体的成活率较低,而研究金乌贼内壳的形态学发育对提高幼体成活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发现,在金乌贼发育早期的6个不同时期,内壳形态学各性状的生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出膜前(红珠与黑珠期和心跳期)质量因子的增长优于长度因子的增长,而出膜后(出膜期至10日龄时期)长度因子的增长优于质量因子的增长,但其中代表内壳发育的壳长都是最重要的参数。对于其他指标,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余锦华等, 2005)。它可以反映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在进行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切断相关的干扰,找出主导因素,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估计与评价(蔺宏凯等, 2010)。目前,在水产动物中,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群体系统分类(刘晓慧等, 2015; 孙诗萌等, 2015; 郑汉丰等, 2005),而对头足类生长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鲜见报道,国内仅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何铜等, 2009)、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王燕飞等, 2014)、翘嘴鲌(Siniperca chuatsi) (窦亚琪等, 2014)、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 (于飞等, 2009)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是首次尝试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金乌贼的内壳形态学特征。
按照主成分分析中关于累计贡献率和特征向量的生物学含义,累计贡献率为各复合性状相对于所有复合性状对于遗传方差的贡献的百分率;特征向量表示对复合性状贡献的大小,其绝对值反映了各性状对该主成分作用的大小和性质(耿社民等, 1997)。体尺性状与体重性状均属于数量性状,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动物遗传选育重要的表型性状与体型外貌的量化指标(蔺宏凯等, 2010)。本研究由不同时期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可知,红珠与黑珠期、出膜期和10日龄期各生物性状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心跳期、初孵化幼体期和5日龄时期部分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相关分析虽然可以了解各生长阶段不同性状参数的相互关系,但无法消除性状间彼此相关而造成的信息重叠,为此,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复杂的数据综合成几个简单的综合性状(侯建君等, 2006)。本研究不同时期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 6,从表 6可以看出,金乌贼早期发育阶段不同时期主成分有所不同,同一主成分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也不同。第1主成分在前2个时期为质量因子,后4个时期为长度因子;第2主成分主要为长度因子和宽度因子;第3主成分大部分为宽度因子;第4主成分只有2个时期存在,分别为层数因子和宽度因子。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时期只要抓住前3个主成分,就能抓住7个生长指标85%以上的信息,红珠与黑珠期和心跳期质量的增长优于形态特征的增长,而从出膜期至10日龄时期形态特征的增长优于质量的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幼体出膜后为了躲避天敌和主动摄食,将能量主要用于运动器官和摄食器官的形成,这种现象被称为异速生长,并且在其他物种中已经得到证实(单秀娟等, 2009; 马境等, 2007)。在所有时期中,第1主成分所占的贡献率均在总的贡献率的50%以上,说明它是金乌贼早期个体形态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由于生物体各性状间存在遗传相关,一个性状的改变会导致另一个性状的选择反应,因此,在选育工作中可根据第1主成分为主进行选择,也就是在出膜前(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以体重为重要的形态性状选择指标,出膜后(出膜期、初孵化幼体期、5日龄期和10日龄期)则以内壳壳长和胴腹长为重要的选择指标,依此可提高金乌贼的选育效率。
Bandel K, Boletzky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morph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chambered cephalopod shells. Veliger, 1979, 21(3): 313-354 | |
Chen XJ, Liu BL, Wang YG. The world of cephalopod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9 [陈新军, 刘必林, 王尧耕. 世界头足类.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9] | |
Dong ZZ. The world ocean economy cephalopod biology. Jinan: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1 [董正之. 世界大洋经济头足类生物学. 济南: 山东科技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
Dou YQ, Liang XF, Yi TL, et 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discriminant analyses of traits of Siniperca chuatsi at different ages.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2014, 21(6): 1116-1124 [窦亚琪, 梁旭方, 易提林, 等. 翘嘴鳜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21(6): 1116-1124] | |
Geng SM, Chang H, Qin GQ, et 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bod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rt cattle population of Asia. Journal of Yellow Cattle Science, 1997, 11061106(4): 17-20 [耿社民, 常洪, 秦国庆, 等. 亚洲49个牛群体体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 黄牛杂志, 1997, 11061106(4): 17-20] | |
Hao ZL, Zhang XM, Zhang P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plication techniques of Sepia esculent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7, 26(4): 601-606 [郝振林, 张秀梅, 张沛东. 金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及增殖技术. 生态学杂志, 2007, 26(4): 601-606] | |
He T, Lin XL, Yang CM, et 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discriminant analyses of traits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t different age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11061106(4): 2134-2142 [何铜, 刘小林, 杨长明, 等. 凡纳滨对虾各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生态学报, 2009, 11061106(4): 2134-2142] | |
Hou JJ, Shi ZX, Li B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Landrace'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11(3): 56-60 [侯建君, 施正香, 李保明. 不同生长阶段长白猪体型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1(3): 56-60] | |
Lin HK, Zhang Y, Zhou Z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Xinjiang brown cattle body measurement trait.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 2010, 37(8): 130-133 [蔺宏凯, 张杨, 周振勇. 新疆褐牛体尺性状指标与体重的主成分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37(8): 130-133] | |
Liu XH, Song N, Liu HY, et al.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5 Collichthys lucidus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Transaction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5, 11061106(2): 59-67 [刘晓慧, 宋娜, 刘鸿雁, 等. 棘头梅童鱼5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初步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2015, 11061106(2): 59-67] | |
Liu YG, Zhao FH, He JL. Study of cuttlebone. Lishizhe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2005, 16(1): 72-73 [刘永刚, 赵富花, 何进来. 海螵蛸的研究概况.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1): 72-73] | |
Ma J, Zhang LZ, Zhuang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ailometric growth patterns of larval Acipenser schrenckii.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7, 18(12): 2875-2882 [马境, 章龙珍, 庄平, 等. 施氏鲟仔鱼发育及异速生长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12): 2875-2882] | |
Shan XJ, Dou SZ.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Miichthys miiuy), juvenile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09, 40(6): 714-719 DOI:10.11693/hyhz200906007007 [单秀娟, 窦硕增. 鮸鱼(Miichthys miiuy)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海洋与湖沼, 2009, 40(6): 714-719] | |
Sun SM, An BS, Cai MC, et al.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fat greenling Hexagrammos otakii. 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 2015, 11061106(4): 6-11 [孙诗萌, 安百胜, 蔡明城, 等. 大泷六线鱼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水产学杂志, 2015, 11061106(4): 6-11] | |
Tang QS, Ye HZ.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Shandong offshore. 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 1990: 212 [唐启升, 叶懋中. 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0: 212] | |
Wang GL, He XQ.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ultivariable economic data.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3 [王国梁, 何晓群. 多变量经济数据统计分析.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
Wang YF, Wang CL, Mu CK, et 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morphometric traits of Portunus trituberculats at different month ages. Ecologic Science, 2014, 33(3): 527-532 [王燕飞, 王春琳, 母昌考, 等. 三疣梭子蟹不同月龄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生态科学, 2014, 33(3): 527-532] | |
Yu F, Chen BY, Gao H, et 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growth traits of Scortum barcoo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18(4): 69-72 [于飞, 陈百尧, 高焕, 等. 高体革鯻不同生长阶段生长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8(4): 69-72] | |
Yu JH, Yang WQ.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Guangzhou: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余锦华, 杨维权. 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 |
Zhang JY, Li WB. Study of cuttlebone demineraliza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Medical Journal of Shenyang, 1993, 11061106(4): 286-290 [张健英, 李文波. 海螵蛸的脱矿、再矿化及显微构造的研究. 沈阳医药学报, 1993, 11061106(4): 286-290] | |
Zhao ZJ, Jiang PF, Li A.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trace elements and amino acids in cuttlebone.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0, 15(1): 41-43 [赵中杰, 江佩芬, 李昂. 海螵蛸中碳酸钙、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测定. 中国中药杂志, 1990, 15(1): 41-43] | |
Zheng HF, Zhang GF, Li JL, et al. Morpholog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juvenile among Hyriopsis cumingii, Hyriopsis schlegeli and their hybrids. Journal of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2005, 14(3): 225-230 [郑汉丰, 张根芳, 李家乐, 等.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其杂交F1代早期形态差异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 14(3): 225-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