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0(2):1-7.
摘要:用改良二倍稀释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24种单方中草药和9种复方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征4种重要病原菌灿烂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哈维氏弧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不同中草药对特定病原菌抑菌效果差异较大,单方中草药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56 mg/ml,中草药水煎剂H-5和H-9对假交替单胞菌的抑菌圈最大,达22 mm。单方中草药中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和川芎4种中草药对4株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其水煎剂对4株病原菌平均抑菌浓度分别为6.25、7.81、5.86和3.52 mg/ml;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是17.5、11.3、14.0和11.5 mm。将筛选的4种单方中草药组成9种复方,复方MIC和抑菌圈均显著好于单方,最低MIC降低到0.20 mg/ml。其中复方HC-G和HC-D抑菌浓度最低,效果最好,平均抑菌浓度分别降低为0.54和0.64 mg/ml;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3 mm和16.3 mm。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最佳配比为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和川芎=2∶1∶3∶2。该复方可为生产高效专用中草药,
2009, 30(2):8-11.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条斑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有46条染色体,其核型为2 n=46=2 sm+44 t,即有1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48,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
周书珩 , 王印庚 , 李胜忠 , 荣小军 , 李娟 , 陈霞
2009, 30(2):12-19.
摘要:10种渔药对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3 mg/L)、碳酸氢钠(≤25%)、茶皂素(≤6.7 ml/L)、氯氰菊酯(≤02 ml/L)、精制敌百虫粉(≤4 mg/L)、敌百虫·辛硫磷粉(≤3 mg/L)和高锰酸钾(≤5 mg/L)对玻璃海鞘无致死作用。在24 h内,硫酸铜浓度≥1 mg/L、灭鞘灵(MQL)浓度≥5 mg/L和自制大蒜素复方药物灭鞘散(MQS)≥15 mg/L时,对玻璃海鞘有100%的致死作用,其24 h的LC50值分别为0.58、3.33和10.80 mg/L。硫酸铜浓度≥1 mg/L时,稚参在3 h内吐肠率达80%以上,对刺参能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因此,硫酸铜不适合在生产实践中使用。MQS浓度为20 mg/L或MQL浓度为10 mg/L对稚参的毒性实验表明,药物浸泡稚参96 h仍活动正常,对生存没有任何影响。因此,MQS和MQL可视为刺参养殖系统中杀灭玻璃海鞘的有效药物,分别采用15 mg/L和5 mg/L的浓度,药浴24 h后换水即可完成。
2009, 30(2):26-33.
摘要:在11~12 ℃水温条件下,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连续口服恩诺沙星7 d后肌肉、血清和肝脏组织中该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大菱鲆肌肉、血清和肝脏中残留的恩诺沙星药物用二氯甲烷提取,在不同的时间点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药物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1 μg/ml,平均回收率为75%~87%。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按一级动力学过程从体内消除,在3种组织中消除速率不同,在肌肉、血清和肝脏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1.560e-0.0310 t、C=1.147e-0.018 9 t和C=0.920e-0.027 1 t;恩诺沙星在3种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较长,分别为22.53、36.67和25.57 d。在给药后的第94天,肌肉组织中的恩诺沙星浓度持续保持0.168 μg/g,尽管NY5070 2002无公害水产食品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残留限量MRL(Maximum residue limit)要求为0.05 μg/g,但本试验数据提示,大菱鲆肌肉组织中残留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超过了标准,建议合理的休药期应不少于120 d。
2009, 30(2):34-39.
摘要:以平均体重为10.50±1.75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盐度为0、15和30的水体中用同一种饲料喂养20 d,探讨不同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及血淋巴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在0、15和30变化时,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总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盐度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甘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丙氨酸是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成分,其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盐度为0、15和30时,凡纳滨对虾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盐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及精氨酸的含量随盐度由0、15、30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其他氨基酸在盐度0、15和30增加时,虽无显著性增加(P>005),但大部分氨基酸有增加趋势。当盐度在0、15和30变化时,游离甘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丙氨酸是凡纳滨对虾体内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氨基酸。
2009, 30(2):40-45.
摘要:根据印度洋金枪鱼管理委员会IOTC的金枪鱼生产数据库,对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按年进行汇总和基于5度格网进行了空间上的统计,采用GIS软件制作了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捕捞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图,分析了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其产量之和占到总产量的90%,这4种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从1967~2004年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量的峰谷变化各不相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尽管在印度洋海域分布范围广泛,但产量丰沛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2009, 30(2):46-53.
摘要:本研究由浅海网箱区富营养沉积物经多步富集和筛选获得高效复合生态净化菌群,对浅海养殖区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氮有明显去除效果。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菌液去除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物能力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净化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菌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处理时间、温度、pH和盐度对复合菌的去除效果均有影响,实验条件确定为复合菌的添加量为3%、处理时间为4 d、温度为30±2 ℃、pH值为8.1±0.2、葡萄糖添加量为2 g/L和盐度为(30±10) g/L 时,去除效果达到最佳,此时氨氮、亚硝酸氮和溶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9.1%、85.2%和88.7%。
2009, 30(2):54-59.
摘要:对人工选育的29个中国对虾半同胞家系进行人工感染WSSV后,选取存活时间最长和存活时间最短各29个个体,组成抗病群体和感病群体。用40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得到与抗病正相关的特异性遗传标记5个,与抗病负相关的特异性遗传标记两个。15个随机引物在两个群体的扩增位点进行统计,共得到8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4个,占 41.46%,两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0.24%和37.8%。Shannon′s多样性指数估算两个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态度为0217 7,SLT群体的遗传多态度为0.219 0略高于SST群体0.216 3;群体内的遗传变异(H-POP / H-SP)0.964 5,可见96.4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3.55%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统计各座位的基因频率计算出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29 4,表明两个群体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2009, 30(2):60-65.
摘要:在pBAD/gIIIA-VP37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的基础上,研究发酵工艺参数对重组WSSV-VP37(rVP37) 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对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和重组菌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AD/gIIIA-VP37表达的rVP37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发酵温度及诱导时间影响rVP37蛋白表达和菌体产量,以37 ℃诱导5h最佳。重组质粒在宿主菌中具有良好的分离稳定性,WSSV-VP37基因的插入对宿主菌的生长规律影响不大。
2009, 30(2):66-70.
摘要:采用RAPD和GISH技术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4个重要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的遗传构成进行了检测。在RAPD检测中,50条随机引物在亲贝中共扩增出35条栉孔扇贝的特异条带和28条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其中栉孔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担轮幼虫期21条、D形幼虫期19条、壳顶幼虫期23条和眼点幼虫期23条;而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17、16、1和1。GISH结果表明,杂交扇贝在担轮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均继承了来自父母本遗传物质,而在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未检测到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结果表明,杂交子代遗传结构在进入壳顶幼虫期时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父本遗传物质从杂交贝基因组中丧失。
张跃环 , 闫喜武 , 王艳 , 霍忠明 , 杨凤 , 张国范 , 藤利平 , 杨坦光
2009, 30(2):71-77.
摘要: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4);各杂交组合的D形幼虫、附着规格、变态规格和单水管稚贝的大小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0.21 ± 0.42)、(9.96 ± 0.52)和(9.29 ± 0.52)μm/d;从存活率上看,9日龄时,PH杂交组合存活率最高,与HM、MP组合差异极显著(P<0.05,n=12)。变态期间,幼虫生长缓慢,PH、HM和MP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分别为(1.72±0.48)、(1.93±0.53)和(2.08±0.39)μm /d,差异显著(P<0.05,n=120);变态率分别为(83.20±8.47)%、(6.45±3.06)%和(10.75±3.70)%,差异极显著(P< 0.01,n=12)。稚贝培育期间,3组稚贝的大小差异极显著(P< 0.01,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6.74 ± 3.06)、(13.08 ± 2.24)和(15.20 ± 2.55)μm/d;本阶段3组存活率均较高,分别为(93.25 ± 2.99)%、(90.75 ± 2.22)%和(87.25 ± 4.86)%,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n=12)。
2009, 30(2):78-82.
摘要:将健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176±21.3g)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溶藻弧菌,在感染后0、24、48和72h分别采集不同处理组梭子蟹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测定其中的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体内免疫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组梭子蟹血淋巴LSZ活性在感染后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活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LSZ活性在感染24h有稍微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又逐渐下降,且在感染48h后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梭子蟹不同组织中ACP和ALP酶活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的趋势,且感染48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三疣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对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较大,导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的减弱。
平芮巾 , 孙谧 , 刘均忠 , 王跃军 , 郝建华 , 张胜军
2009, 30(2):83-88.
摘要:从渤海海泥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新型酯酶菌株,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所得的MP-2酯酶的最适作用温度范围50~70 ℃,在60 ℃表现出了最高活性,属于耐热酶;最适作用pH为10,属于碱性酶,其pH值作用范围比较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金属离子Co2+,Li+对酶具有激活作用,Ca2+ 对酯酶的活力没有显著影响,化学试剂SDS、EDTA及Tween 20对酯酶的抑制效果显著,对常见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耐受力;该酯酶对碳链长短不同的底物表现出不同的酶活。
2009, 30(2):89-93.
摘要: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比国内外4种商品微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浸泡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溶失、浸泡液中有机氮及有机磷含量的差异,探讨了目前国内外微颗粒饲料的水中稳定性及其对部分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微颗粒饲料D4的沉降速度较快外,其他3种相当;前5 min溶失的物质是各种微颗粒饲料总失重量的大部分;国内外微颗粒饲料中的重要营养成分如: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较大差异;浸泡30 min时,各种微颗粒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前后波动幅度小;浸泡30 min时,微颗粒饲料D1浸泡液中溶解有机磷含量是最低的,而溶解有机氮含量是最高的。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商品微颗粒饲料的水中稳定性差异较大,这与各种微颗粒饲料的营养配方及加工工艺密切相关。
2009, 30(2):94-99.
摘要:根据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大规模甲藻赤潮过程中典型断面的营养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营养盐补充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营养盐持续补充在该海区甲藻赤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海区表层主要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淡水补给作用的影响,而底层主要受台湾暖流补给作用的影响,且陆源补给作用对调查海区北部的影响强于南部,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南部的影响强于北部;长江冲淡水等陆源影响对硅酸盐、氮盐补给程度较高,其次是磷酸盐;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底层磷酸盐补给程度最高,对氮盐和硅酸盐的补给作用不明显;此外,底层沉积物释放作用可能也是硅酸盐补给的重要来源之一。
陈昌生 , 梁艳 , 徐燕 , 谢潮添 , 纪德华 , 王佩合 , 史修周 , 赵玲敏
2009, 30(2):100-105.
摘要:对坛紫菜人工杂交和选育的Z-26、Z-61和Z-81品系的F2、F3代的经济性状进行比较,旨在选育优良的薄叶新品系。实验结果表明,(1)Z-61新品系藻体薄,厚度约为26~32μm,培养期间经两次剪收,厚度增长不明显,日平均增厚0.32~0.35μm /d;Z 81藻体厚度为36-40μm,比Z-61厚38~50%,剪收后厚度增长明显,日平均增厚0.60~0.70μm /d,经两次剪收后藻体厚度可达52μm;Z-26新品系厚度为30~42μm,剪收后厚度日增长介于Z-61和Z-81新品系之间,为0.37-0.55μm/d;(2)Z-61的F3代在低氮、磷培育液培养8d,藻体虽然发黄但未死亡,移至含有氮、磷的正常培养液中培养2-3d,色泽和生长均可恢复正常;Z-81 F3代和Z-26 F3代在低氮、磷下生长较Z-61 F3代慢,恢复时间需要3-5 d;(3)Z-61F2代第1次剪收时的藻胆蛋白含量较Z-26、Z-81品系高30.2%~34.4%,叶绿素a含量比Z-81高13.8%-44.7%。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薄叶型坛紫菜,提高坛紫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孙伟红 , 冷凯良 , 王志杰 , 宁劲松 , 王瑜 , 刘艳萍 , 翟毓秀
2009, 30(2):106-109.
摘要: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MS)技术分析浒苔的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浒苔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TAA)为8.78%,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基酸的3508%;从浒苔中鉴定出19种脂肪酸,由C12~C24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5.78%,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特别是16碳和18碳脂肪酸比较丰富,ω-3 PUFA占脂肪酸总量的29.68%,绿藻的特征脂肪酸——亚麻酸 (C18∶3n3)相对含量达18.70%。
2009, 30(2):110-114.
摘要:研究了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三级脱水分段快速干燥技术,浒苔发生期间以浒苔作为原料及时快速处理大量新鲜浒苔,以制胶后的海藻渣作为常备原料,节能减排,变废为宝。通过对浒苔成分和有害重金属砷、铅、镉和汞含量的分析表明,浒苔是一种低污染、高膳食纤维、高蛋白的新型海洋食品。同时进行了浒苔罐制产品的研发,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浒苔罐头的调味料配方和杀菌工艺,为浒苔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王志杰 , 冷凯良 , 孙伟红 , 刘艳萍 , 翟毓秀 , 谭志军 , 郭萌萌 , 王瑜
2009, 30(2):115-119.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HPLC-MS/MS )测定法。以氘代氯霉素(d5-CAP)为内标,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氮气吹干,正己烷液液分配脱脂后,采用配有ESI源的LC 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负离子模式测定,可同时对水产品中的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省去固相萃取步骤,具有操作简便、有机试剂消耗量少、测定周期短和定量更准确等优点。方法的检出限:氯霉素为0.01 μg/kg,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为0.03 μ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