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7(5):1-8. DOI: 10.11758/yykxjz.20150326001
摘要:利用qPCR方法,检测Hsp90α和Hsp90β mRNA在不同月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检测在不同温度刺激、鳗弧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sp90α和Hsp90β在不同发育期的13种组织(肝脏、脾脏、头肾、后肾、心、肌肉、背皮、胃、肠、鳃、腹鳍、脑和血液)中均有表达。Hsp90β表达水平整体高于Hsp90α;8月龄牙鲆在肝、鳃、背皮、背肌、腹鳍的Hsp90α表达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1月龄、12月龄、24月龄)同组织的表达量(P<0.05),而Hsp90β在不同月龄牙鲆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在肝和肠的表达量较高,在鳃、背肌和腹鳍的表达量较低。将8月龄牙鲆在5–32℃刺激1 h,牙鲆肝、脾Hsp90α在高温(22–3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Hsp90β在低温(5–1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10℃、28℃连续刺激8 h,Hsp90α和Hsp90β的mRN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sp90α的表达量变化幅度显著高于Hsp90β (P<0.05)。在鳗弧菌感染72 h内,牙鲆脾脏Hsp90α和Hsp90β的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Hsp90β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P<0.05)。结果显示,Hsp90α和Hsp90β在不同月龄、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Hsp90α在高温时对热应激的反应明显,Hsp90β在低温和对病原菌感染的反应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牙鲆Hsp90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016, 37(5):9-15. DOI: 10.11758/yykxjz.20151008001
摘要:为了解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基因组遗传结构特征,本研究自主开发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微卫星序列153条,结合从GenBank中筛选出的虾虎鱼科微卫星序列535条,合计686条微卫星序列,隶属于19种虾虎鱼,序列总长度为295062 bp,包含473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累计长度为33370 bp。统计微卫星重复类型,发现在所有微卫星重复类型中以二碱基重复出现次数最多,位点数为361个,占总微卫星的76.32%,其中,重复拷贝类别最多的是AC (340个),占全部微卫星的71.88%,占二碱基重复微卫星的94.18%,在二碱基重复类型中没有发现AT和GC两种重复类型。三碱基重复位点数为35个,占总微卫星的7.4%,其中以ACT重复拷贝类别最多(12个),占三碱基重复微卫星的34.29%。四碱基重复位点数为68个,其中以CTAT重复最多(31个),占总微卫星的14.38%。五碱基重复类型中只有TCTGG和ATCTA两种类型,只占全部微卫星的0.42%。六碱基重复7个,占总微卫星的1.48%,六碱基重复中各重复类型出现次数相当。在所有微卫星重复类型中没有发现单核苷酸重复类型。
2016, 37(5):16-21. DOI: 10.11758/yykxjz.20150628001
摘要:本研究比较了在20℃水温条件下恩诺沙星(Enrofloxacin)在3种主要养殖鲆鲽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选择体重为300–400 g的健康2龄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以10 mg/kg的剂量连续 3 d通过灌胃的方式分别给予恩诺沙星后,于1、3、6、10、15、20、25、30、35、40 d采集血浆、肝、鳃、肌肉和肾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和各组织中的恩诺沙星浓度,拟合恩诺沙星在3种鲆鲽鱼体内的消除曲线,计算消除半衰期。结果显示,3种鲆鲽鱼的组织中,恩诺沙星在肾中残留浓度最高,其消除速度依次为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75、6.54、7.37 d;恩诺沙星在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血浆中的消除比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慢;综合比较恩诺沙星在3种鲆鲽鱼血浆和大多数组织中的消除规律,均呈现出牙鲆体内消除最快,大菱鲆次之,半滑舌鳎最慢的趋势。依据我国无公害水产品中恩诺沙星最高残留限量为50 μg/kg的标准,建议在20℃水温条件下使用恩诺沙星防治鲆鲽鱼细菌性疾病时的休药期为:大菱鲆44 d、牙鲆33 d、半滑舌鳎47 d以上。
董兰芳 , 张 琴 , 程光平 , 许明珠 , 童 潼 , 熊向英
2016, 37(5):22-29. DOI: 10.11758/yykxjz.20150715001
摘要: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对初始体重为(31.24±0.58) 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实验,比较不同糖源饲料对卵形鲳鲹生长、体组成、血液指标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筛选出最有利于生长的糖种类。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糖分子量增大有增大的趋势,其中,糊化玉米淀粉的WG和SGR最高分别为335.35%和2.62 %/d;不同糖源组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以及血糖、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为葡萄糖组最高;除己糖激酶(HK)活力外,各糖源组的其他糖酵解酶活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亦是葡萄糖组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卵形鲳鲹对淀粉类大分子糖的利用效果优于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糊化玉米淀粉组的生长效果最好;不同糖源饲料对卵形鲳鲹糖代谢过程中糖原合成、糖脂转化、糖酵解等途径的相关指标有一定影响。
2016, 37(5):30-37. DOI: 10.11758/yykxjz.20150617001
摘要:分别在22、27(对照组)、32℃的水环境中,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进行急性温度胁迫48 h,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肠道消化酶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在22℃实验组没有显著变化(P>0.05),淀粉酶活力逐渐下降,脂肪酶活力则相反(P<0.05);在32℃实验组中,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力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而淀粉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血清生化指标中,葡萄糖(GLU)、乳酸(LD)、皮质醇(COR)在22℃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在32℃实验组中,TP和TG含量降低;GLU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LD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COR先上升后降低,而CREA则呈现上升趋势;在肠道和血清中不同处理组在同一时间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操作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胁迫,减小银鲳幼鱼的应激反应,使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孔祥迪 , 刘 莉 , 李炎璐 , 于欢欢 , 翟介明 , 庞尊方 , 徐万土 , 陈 超
2016, 37(5):38-45. DOI: 10.11758/yykxjz.20150317001
摘要: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 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 cm、(71.12±1.45) %和(22.43±0.12) cm、(71.28±0.39) %,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 cm、(78.58±0.20) %差异显著;(2) 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含量为(3.55±0.06) %,与正常鱼和鳃颌畸形鱼(2.71±0.07) %、(2.48±0.01) %差异显著;(3) 脊椎畸形鱼的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7.55±0.65) %、83.04,鳃颌畸形鱼分别为(15.89±0.11) %、73.82,低于正常鱼的(19.86±0.52) %和89.25;(4) 从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4个方面对3种类型鱼的肌肉品质评价研究表明,上述4个指标值的大小(规律)为正常鱼>脊椎畸性鱼>鳃颌畸形鱼。两类畸形鱼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鱼,其中鳃颌畸形鱼的最低。实验还对3类鱼脊椎、鳃颌骨中的Cu、Zn、Fe、Mn、Ca、P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脊椎中其他各元素间含量差异不显著,仅有Fe、Mn差异显著,说明Fe、Mn可能造成人工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脊椎畸形。
2016, 37(5):46-55. DOI: 10.11758/yykxjz.201506016001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207.16±0.72) 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规格鲈鱼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最适需求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5%、0.22%、0.37%、0.60%、1.38%及2.32%(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84 d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测定鲈鱼生长、体成分、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等指标综合评价鲈鱼对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不同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相对平稳的趋势(P<0.05),且在ARA含量为0.37%饲料组出现最大值,饲料效率(FE)呈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同的趋势;饲料中不同ARA含量对鲈鱼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则呈现出相反趋势;随着饲料ARA含量的升高,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在0.37%ARA水平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作为评定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207.16±0.72) g规格的鲈鱼对饲料中ARA的最适需求量均为饲料干重的0.37%。
乔洪金 , 王际英 , 张利民 , 孙春晓 , 李宝山 , 丛 超 , 宋志东 , 柳旭东
2016, 37(5):56-63. DOI: 10.11758/yykxjz.20150601001
摘要:以18日龄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11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组(FO)为对照组,以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微绿球藻粉(Nannochloropsis sp.)和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鱼油组(FO),50%混合替代组(M50)、100%混合替代组(M100)、100%裂壶藻橄榄油替代组(S100)、100%微绿球藻橄榄油替代组(N100)。结果显示,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含有裂壶藻的各饲料组(M50、M100、S100)成活率显著高于FO组和N100组(P˂0.05);微藻粉替代鱼油不影响牙鲆稚鱼主要脂肪酸的组成;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14:0、C16:1n-7、C18:2n-6、C20:0、C18:3n-3、C22:0、C20:4n-3、EPA、C22:5n-6和DHA的百分含量均与其饲料中的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及DHA/EPA比率均与其饲料组成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微藻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完全可以满足牙鲆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各种脂肪酸均可以被牙鲆稚鱼充分消化和吸收,并且添加两种微藻后提高了稚鱼的DHA含量和DHA/EPA比率,与鱼油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牙鲆稚鱼的成活率。因此,以微藻替代鱼油在牙鲆稚鱼的培育中是可行的。
朱建成 , 李显森 , 都松军 , 孙中之 , 孙 珊 , 尤宗博
2016, 37(5):64-73. DOI: 10.11758/yykxjz.20150827001
摘要:在对黄渤海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流刺网进行10种网型主要参数分析和筛选的基础上,2013年4月10日—5月15日,使用鲁昌渔64068渔船在黄海中南部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网片做了4种规格网目尺寸的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20 mm网目尺寸的网片渔获尾数和重量最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为0.1696尾/片·日和373.78 g/片·日,渔获效果优于110、115、125 mm的网目。2015年4月12日—5月27日,使用鲁昌渔64068和鲁莱州渔66287渔船分别在黄海中南部、烟威外海、莱州湾海域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主要参数做了网型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鲁昌渔64068渔船使用120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64.18 mm,最大个体叉长为100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490 mm;平均重量为3623.27 g,最大重量为7500 g,最小重量为850 g;CPUE分别为0.1379尾/片·日和517.65 g/片·日。鲁莱州渔66287渔船使用122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80.47 mm,最大个体叉长为91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600 mm;平均重量为4065.17 g,最大重量为7400 g,最小重量为2000 g;CPUE分别为0.0778尾/片·日和283.35 g/片·日。120 mm网目尺寸网型的渔获效果优于122 mm网目尺寸的网型,春季捕捞大个体蓝点马鲛的流刺网网目尺寸以120 mm左右适合当前的蓝点马鲛群体组成。120 mm网目优化网型主要参数为:渔具主尺度33.00 m×18.54 m,网衣规格500目×175目,网目尺寸为120 mm,网线材料为直径0.48 mm的尼龙单丝(PAM),横向缩结系数为0.55,静浮力配备为267.9 g/m,浮沉比为1.768∶1。120 mm网目优化网型的另一特点为通过缩小上缘网网目尺寸,用上缘网替代上缘纲和浮子纲2根纲索,既保持了渔具主要结构和性能不变,又节约了渔具材料。设计方法为:上缘网的网目尺寸=主网衣网目尺寸×主网衣横向缩结系数。
2016, 37(5):74-82. DOI: 10.11758/yykxjz.20151102001
摘要:分析商品南极磷虾粉、自制酶解磷虾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同时采用生化方法比较了5种鲽形目鱼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5种鲽形目鱼肉蛋白为参比蛋白,利用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关联度分析法评价南极磷虾粉作为鲽形目鱼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同时对2种磷虾粉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鲽形目鱼肉(干样)中含有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4种为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8.52%–38.03%、25.26%–33.56%);5种鲽形目鱼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南极磷虾粉和酶解磷虾粉的粗蛋白分别为60.84%和68.60%,粗脂肪分别为12.08%和10.79%,达到了规定鱼粉的一级品甚至特级品的指标。酶解处理后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灰分含量无差异(P>0.05)。从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看,EAAI均大于0.95,磷虾粉的必需氨基酸与鲽形目鱼的必需氨基酸拟合度较高。从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和关联度分析法来看,2种磷虾粉对于鲽形目鱼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性较好,相关系数与鱼粉相差不大。氟含量方面,酶解后磷虾粉的氟含量[(331.21±6.70) mg/kg]显著降低(P<0.05),低于欧盟标准(350 mg/kg)。综合来看,2种磷虾粉氨基酸平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质蛋白源。
2016, 37(5):83-91. DOI: 10.11758/yykxjz.20150817001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FcGDH)。FcGDH基因全长1779 bp,包括1个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61.3 kDa,理论等电点为6.54。同源性分析显示,FcGD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其中,与凡纳滨对虾最为相似,高达98%,其次为中华绒螯蟹,为8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FcGDH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GDH聚为一支,之后依次为:中华绒螯蟹、黑腹果蝇、埃及按蚊。组织表达分析发现,FcGDH基因在肌肉、鳃、肝胰腺、胃、肠、淋巴和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FcGDH基因在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变化显著,在胁迫后期,FcGDH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FcGDH基因在氨氮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 铭 , 葛倩倩 , 李 健 , 葛红星 , 翟倩倩 , 赵法箴
2016, 37(5):92-99. DOI: 10.11758/yykxjz.20150703003
摘要:以50、100和150 mg/kg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SOD和PO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SOD活性在前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活性在3、4、5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SOD和LZM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活性于1、2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赵玉然 , 尹伟力 , 谭乐义 , 李 诺 , 岳志芹 , 房保海 , 王宫璞
2016, 37(5):100-107. DOI: 10.11758/yykxjz.20150916003
摘要:依据对虾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 YHV)的非结构蛋白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的锁式探针(Padlock probe, PLP)、检测探针及引物,建立YHV超分支滚环扩增(Hyper-branch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HRCA)检测试纸。灵敏度实验显示,YHV HRCA检测试纸能检测出的最低模板量为101拷贝,是RT-PCR灵敏度的100倍。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试纸能够特异性地对YHV进行检测。利用该检测试纸对进出口80批次虾样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常规RT-PCR相比较,结果显示,YHV HRCA检测试纸灵敏度方面优于常规RT-PCR方法,且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易读。
2016, 37(5):108-114. DOI: 10.11758/yykxjz.20150614001
摘要:结合基于古菌16S rRNA基因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与克隆测序技术对象山港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改良塘M1(塘底铺网、四周铺砂的养殖塘)以及传统塘M2(土塘)不同季节水体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1、M2养殖塘水体古菌群落均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组成。M1、M2水体古菌群落组成在养殖初期较相似,但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发生显著差异。M2养殖水体古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性大于M1,说明M2养殖生态古菌群落稳定性低于M1,底铺网、四周铺砂的改良措施可以减少古菌群落变化的幅度。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样性指数高时,古菌分布受环境的影响较小;2种养殖塘水体古菌分布受温度、溶解氧、总氮和总磷的影响较大。
赵 帅 , 黄 旭 , 王海峰 , 张伟杰 , 刘永旗 , 宋 坚 , 王增东 , 经晨晨 , 常亚青
2016, 37(5):115-121. DOI: 10.11758/yykxjz.20151110001
摘要: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棘数的重复力、棘数所需度量次数和棘数最大可能生产力(MPPA),本研究针对韩国自繁群体(KK)、多刺自繁群体(DD)、山东自繁群体(SS)和三元杂交群体(DK) 4个刺参群体,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了12–17月龄刺参棘数的重复力,计算并比较了4个群体棘数所需的度量次数、MPPA及其与刺参体重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在12–17月龄时,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重复力从高到低依次为DD(0.29)>DK(0.28)>SS(0.20)>KK(0.19),且均为低度重复力;对DD和DK群体棘数测量5次,测量相对准确率可达80%以上,而SS和KK群体则需要测量8次才能达到80%以上准确率;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MPPA从高到低依次为DD(41.3)> DK(40.8)>KK(39.8)>SS(39.1),但仅DD和SS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群体内刺参棘数MPPA与体重均呈现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5)。以棘数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其重复力和MPPA可作为选择群体的依据。研究表明,DD和DK群体的棘数多于另外2个群体,并且具有更高的选育潜力,更利于性状测定。因此,可作为重点群体进行进一步选育。
2016, 37(5):122-126. DOI: 10.11758/yykxjz.20150906001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盐度环境下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鳃组织中游离氨基酸(FAAs)的含量及浓度变化规律,明确FAAs的组成及其在盐度适应中发挥的功能。结果显示,在正常海水中,三疣梭子蟹鳃组织中牛磺酸(Tau)的浓度最高(2.54 mg/g),其次分别为丙氨酸(Ala, 0.65 mg/g)、谷氨酸(Glu, 0.64 mg/g)、精氨酸(Arg, 0.58 mg/g)、甘氨酸(Gly, 0.48 mg/g)和脯氨酸(Pro, 0.25 mg/g);在盐度10–50范围内,梭子蟹鳃中总游离氨基酸(TOFAA)的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盐度50时,TOFAA的含量为盐度10时的1.48倍。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必需氨基酸(NEAA)(Gly、Glu、Ala和Pro)的浓度随盐度的升高而上升,而必需氨基酸(EAA)的浓度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FAAs在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中具有重要功能,其中发挥渗透调节功能的主要为NEAA。
李 彬 , 廖梅杰 , 荣小军 , 张 正 , 王印庚 , 陈贵平 , 王 岚 , 范瑞用
2016, 37(5):127-132. DOI: 10.11758/yykxjz.20150727002
摘要:2014年10月,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 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DGGE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lgibacter sp. 为主,附着基中主要以Robiginitalea sp. 和Silicibacter sp. 为主,底泥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roteobacterium)、噬胞菌属(Cytophaga)、Desulfosarcina sp.为主,肠含物中细菌特有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为仿刺参养殖潜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李根瑞 , 任利华 , 孙国华 , 杨建敏 , 韦秀梅 , 刘兆存 , 李尚俊 , 姜 汉
2016, 37(5):133-139. DOI: 10.11758/yykxjz.20150708001
摘要:为探明低氧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刺参的低氧逆境响应机制,给低氧环境条件下的刺参养殖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设置低氧胁迫实验,将刺参在水体低氧[(2.0±0.2) mg/L] 8 h处理后恢复常氧[(7.0±0.2) mg/L] 2.5 h,取低氧和常氧不同时间段的刺参肌肉、呼吸树和消化道组织,对各组织的乳酸(LD)、丙二醛(MDA)和抗氧化酶系等应激参数进行测定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低氧胁迫8 h内,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刺参肌肉、呼吸树和消化道等组织中的LD含量、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下降;肌肉组织中的MDA含量显著降低,呼吸树和消化道中的MDA含量显著上升。在恢复常氧阶段,各氧化应激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低氧胁迫使刺参的有氧代谢减弱,无氧代谢增强,以维持机体能量需求。低氧胁迫造成刺参机体各种应激生化指标上升或下降,这是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刺激而作出的一种抗氧化策略。
吴 彪 , 杨爱国 , 孙秀俊 , 刘志鸿 , 周丽青 , 宫一震
2016, 37(5):140-146. DOI: 10.11758/yykxjz.20150826001
摘要:为探讨急性温度胁迫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比较分析了升温海水(17℃和24℃)急性胁迫虾夷扇贝(原暂养于9℃的海水中) 9 h和24 h后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9对引物在各组的总扩增位点数为314–337,总甲基化位点为79–94,所占比例为23.45%–28.51%;所有处理组基因组DNA总甲基化率低于对照组,急性升温胁迫使虾夷扇贝基因组DNA发生去甲基化,而且去甲基化程度随胁迫温差增大和胁迫时间增长而增强,说明急性升温胁迫能够改变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本研究为进行虾夷扇贝抗逆基因的筛查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基础,丰富了表观遗传学在扇贝中的研究资料。
李 微 , 阿曼尼萨·买买提 , 徐继林 , 骆其君 , 于珊珊 , 朱 鸶
2016, 37(5):147-156. DOI: 10.11758/yykxjz.20151010002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对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海域、不同收割期坛紫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栽培在2个海域的2种品种坛紫菜中,共检测到115种挥发性组分,其中,烃类和醛酮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极大优势。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坛紫菜的挥发性组分有明显的品种和地区性差异,不同品种间的主要差异组分有8-十七碳烯、1-十七碳烯、壬醛、2-乙烯基-6-甲基吡嗪、辛醛等成分,不同海域的主要差异组分有8-十七碳烯、壬醛、2-乙烯基-6-甲基吡嗪、1-十七碳烯、苯乙烯等。另外,不同收获期坛紫菜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跟养殖海域有密切的关系。
赵 峰 , 袁 超 , 刘远平 , 宿志伟 , 李钰金 , 周德庆
2016, 37(5):157-161. DOI: 10.11758/yykxjz.20150729001
摘要:以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对牡蛎体内微生物的消减作用,分析了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值的变化情况,对比了热加工和超高压处理对牡蛎滋味的影响。结果显示,经300 MPa处理15 min、400 MPa处理10、15 min和500 MPa处理5、10和15 min后,牡蛎体内的菌落总数均有2个对数以上的减少,表明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消减牡蛎体内的微生物;牡蛎经300 MPa处理15 min、400 MPa处理10 min和500 MPa处理5 min,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货架期延长至15 d;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抑制牡蛎在4℃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的产生,牡蛎经300 MPa处理15 min,冷藏20 d后TVB-N值仍小于10 mg/100 g,符合生鲜牡蛎要求;滋味方面,与加热处理相比,超高压处理后牡蛎更接近生鲜牡蛎,尤其300 MPa处理15 min的牡蛎同生鲜牡蛎最为接近。研究表明,选取300 MPa处理15 min作为牡蛎加工的最佳处理条件,即能有效消减牡蛎体内的微生物,同时能很好地保持牡蛎品质。
李兆新 , 张婷婷 , 郭萌萌 , 孙晓杰 , 宋才湖 , 周德山 , 宋新成
2016, 37(5):162-166. DOI: 10.11758/yykxjz.20150703002
摘要: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SPAT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