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和封底

      2018, 39(2).

      摘要 (2520) HTML (0) PDF 4.32 M (4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18, 39(2).

      摘要 (2465) HTML (0) PDF 234.61 K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近30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

      2018, 39(2):1-15.

      摘要 (3754) HTML (35) PDF 1.27 M (4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 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 渤海夏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2018, 39(2):16-23.

      摘要 (3086) HTML (32) PDF 1.15 M (3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 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群组间的群落结构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口虾蛄、葛氏长臂虾和海蜇虾对群组区分的贡献率最高;(5)群落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渤海甲壳类群落的稳定性以2010年最好、2013年最差。总体来看,2011年蓬莱19-3平台溢油后的第3~4年,即2014~2015年渤海的甲壳类群落已逐渐恢复。

    • 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8, 39(2):24-33.

      摘要 (3002) HTML (27) PDF 819.89 K (3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8.5),设置温度和p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 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2018, 39(2):34-41.

      摘要 (3137) HTML (29) PDF 1.31 M (4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不同方面分析该海域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靖海湾保护区海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1.04~1.69,评价等级为轻污染。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6~9.23,处于严重有机污染状态。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分析得出,2014年靖海湾保护区处于富营养状态,2015年和2016年均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主成分分析显示,溶解无机氮(DIN)、As、Zn具有较高正载荷,为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应予以重点监测和防治。

    • 三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圆斑星鲽养殖水质的净化效果

      2018, 39(2):42-48.

      摘要 (2911) HTML (22) PDF 600.42 K (3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考察3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择初始体重为(98±6) g的圆斑星鲽240尾,随机分为8组。分别接种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 X3和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 SLNX2的不同组合。测定了不同组合中各项无机氮及有机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从0.21 mg/L升至15.94 mg/L,0.08 mg/L升至5.68 mg/L,1.10 mg/L升至7.05 mg/L,1.74 mg/L升至38.86 mg/L,1.19 mg/L升至22.87 mg/L。而加菌组的各指标浓度一直低于对照组,其中,SLWX2+X3+SLNX2组合对圆斑星鲽养殖废水净化效果最佳,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分别低于对照组68.55%、48.36%、58.38%、40.02%和27.47%,SLWX2+X3组合的净化效果次之。此外,第21天时,对照组出现大量死鱼现象,各实验组中仅有少量死鱼。研究表明,添加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可在不添加碳源的情况下实现脱氮功能,有效维护养殖水质,并且对圆斑星鲽无毒害及致病作用。

    • 牙鲆tyrp1a和tyrp1b的鉴定及tyrp1a与mmu-miR-143-5p_R+2的调控关系

      2018, 39(2):49-58.

      摘要 (3316) HTML (29) PDF 973.61 K (3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牙鲆白化发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在获得正常和白化牙鲆转录组及microRNA (miRNA)深度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对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和mmu-miR-143- 5p_R+2(mmu-143)进行了表达模式、靶基因预测及验证分析。首先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白化相关基因tyrp1的2个转录本,进化树分析表明这2个转录本分别是tyrp1a和tyrp1b,利用RNAhybrid软件预测到mmu-143可能与tyrp1a基因存在互作关系,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初步验证了这一靶向关系。进一步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tyrp1a基因在正常牙鲆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化牙鲆皮肤的表达量,正常牙鲆皮肤中mmu-14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白化牙鲆皮肤中的表达量。本研究发现,牙鲆tyrp1存在2个转录本,分别是tyrp1a和tyrp1b。双荧光素酶实验和定量PCR分析初步证实,tyrp1a是mmu-143的靶基因,mmu-143是通过调控tyrp1a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牙鲆白化的。此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牙鲆白化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 短期温度胁迫对驼背鲈(♀)×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抗氧化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8, 39(2):59-66.

      摘要 (3601) HTML (30) PDF 751.59 K (3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设置温度突变组(21℃、24℃、28℃、32℃和35℃)和温度渐变组(每天升温1℃),探讨不同程度的温度变化胁迫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 Valenciennes ♀)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的杂交品种(鼠龙斑)抗氧化及消化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渐变组的摄食量、消化酶活性等均比温度突变组高。温度突变组:21℃~32℃的摄食量、消化酶活性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但35℃有下降趋势。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呈显著上升趋势,35℃组在7 d有所降低,肝脏中SOD在21℃~28℃胁迫前后无显著差异,32℃与35℃呈先下降再回升的趋势。血清和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在21~28℃变化趋势一致,均逐渐增加,而32℃与35℃血清与肝脏中CAT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血清中丙二醛(MDA)在32℃先上升再下降,且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均为逐渐降低的状态,肝脏中的MDA均为先升高再降低。温度渐变组:血清中的SOD和CAT均为先上升再下降,肝脏中的SOD在3 d与胁迫前无明显变化,在7 d时显著上升,而肝脏中CAT在3 d和7 d均显著下降;肝脏和血清中的MDA都有逐渐下降趋势。温度突变组中胃蛋白酶与肠道中的脂肪酶在21℃、24℃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其他各组胃蛋白酶呈逐渐上升趋势,脂肪酶先上升再下降,淀粉酶含量低且变化不明显。温度渐变组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都显著增加,淀粉酶变化幅度不显著。综上,温度渐变对鼠龙斑幼鱼摄食和抗氧化性具有促进作用,温度突变对鼠龙斑幼鱼抗氧化性影响明显,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体系有损害作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减少急性温度胁迫对鱼体造成的应激反应,可以通过渐变温度驯化达到养殖需求条件。

    •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8, 39(2):67-75.

      摘要 (4211) HTML (29) PDF 780.19 K (4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 >研究论文
    • 翘嘴鳜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及雌雄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2018, 39(2):76-84.

      摘要 (3514) HTML (36) PDF 2.00 M (4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以及雌雄形态性状的差异,本研究测量了同塘养殖的2837尾翘嘴鳜的7个生长相关性状,包括全长、体高、头长、眼径、尾柄全长和尾柄高与体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并从中随机取雌雄个体各150尾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另随机取120尾进行雌雄判别验证。结果显示,在各形态性状中,全长、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组并进行偏回归系数检验,发现头长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故剔除这2个性状后作进一步分析。通径分析显示,全长和体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且大于间接作用;单性状及两两性状协同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显示,全长及体高对体重的单独决定程度最高,且二者的协同作用也最大;4个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总和(∑d)达0.896,说明这4个性状与体重有较大的相关性,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建立雌雄鱼判别回归方程并分析验证显示,对于体重小于200 g的个体其雌雄性别判别的准确率较高。本研究可为翘嘴鳜生长性状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将有助于提高选育种效率。

    •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018, 39(2):85-95.

      摘要 (3253) HTML (32) PDF 514.12 K (3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求云纹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 moara♀)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构建能量梯度,配制粗蛋白含量为46%、50%和54%,能量含量为20.00、20.50和21.00 kJ/g,蛋能比为22.04~26.87 mg/kJ的9组饲料,编号为D1~D9组,投喂初始体重为(46.23±0.51) g的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56 d。结果显示,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增重率影响显著(P<0.05),蛋白质和能量升高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蛋白质沉积率和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蛋白质升高显著提高能量保留率和肥满度(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P<0.05);能量升高显著提高蛋白质效率和能量保留率(P<0.05);D6组蛋白质沉积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全鱼及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及肌肉粗蛋白随饲料粗蛋白升高而升高(P<0.05),水分随能量升高而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随蛋能比降低而升高(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胃蛋白酶活力随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能量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D6组胰蛋白酶活力最高,其随饲料蛋能比降低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能量为21.00 kJ/g时,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在设定的蛋白质和能量范围内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以50%粗蛋白,21.00 kJ/g能量为宜。

    • 维生素C对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影响

      2018, 39(2):96-103.

      摘要 (2989) HTML (28) PDF 459.17 K (2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 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C浓度分别为0、20、25、30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星鲽的出膜时间、出膜率和成活率,测定对照组和生长指标优越组的消化酶活性和2种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25 mg/L的VC能显著提高圆斑星鲽的出膜率和成活率,并缩短出膜时间(P<0.05)。VC能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沉积。外源营养期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在混合营养期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就显著提高(P<0.05)。25 mg/L VC溶液浸泡使圆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的LPL和H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合子中的LPL和HL基因可能在原肠期开始表达,合成脂质水解酶分解脂质,为胚胎发育供能。研究表明,圆斑星鲽成熟卵受精后脂肪酶和胰蛋白酶酶优先发挥作用,分解卵黄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胚胎发育迅速提供能量。25 mg/L的VC能显著提高消化酶活性,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孵化成活的VC浓度可以显著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脂质代谢。

    • 中国明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2018, 39(2):104-111.

      摘要 (3225) HTML (32) PDF 645.59 K (3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 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 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62个等位基因,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44个和2~29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8~0.964。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52和0.810,1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个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计算P值确定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情况,Fis结果显示,共有11个群体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Shannon指数(H)分别为2.786和2.399。2个群体的Nei´s无偏遗传距离(uD)和无偏遗传相似度(uI)分别为0.177和0.838,遗传分化指数为0.017(P=0.001),表明群体发生了弱遗传分化。遗传变异来源分析显示,只有7.50%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其余遗传变异均来自于个体间。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的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第10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仍具有很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作为选育材料。

    • 中国明对虾FBA基因克隆及其在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2018, 39(2):112-119.

      摘要 (2994) HTML (31) PDF 3.76 M (4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醛缩酶(FBA)是糖酵解和糖异生中的关键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FBA基因(FcFBA)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FcFBA基因的cDNA全长为2496 bp,其中,ORF长1098 bp,5´ UTR长79 bp,3´ UTR长1319 bp。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6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8 kDa,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6.6。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cFBA与节肢动物的FBA聚为一类,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家蚕(Bombyx mori)、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的相似度分别是86%、79%和78%。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cFBA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最低。WSSV感染后,该基因在鳃、肝胰腺和肌肉中呈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特点。dsRNA干扰24 h以后,抑制效率达到最大。与PBS对照组相比,FcFBA干扰组(dsRNA组)加快了对虾染病后的死亡速度。本研究表明,FcFBA基因可能参与了中国明对虾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

    •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耐受性比较

      2018, 39(2):120-127.

      摘要 (3021) HTML (27) PDF 548.11 K (3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 “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 h和(101.68±38.45) 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 h和(73.38±22.22) 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 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 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3±4.32×103)和(3.78×104±8.97×103) 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 2015年中国典型对虾养殖区WSSV流行株高变异区序列的分析比较

      2018, 39(2):128-137.

      摘要 (2727) HTML (34) PDF 2.22 M (4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流行变异特征,本研究对2015年4~10月期间在山东、江苏、天津、浙江、海南和广东6省市采集到的57份WSSV阳性的样本,通过特异性的扩增目的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分离株之间在ORF14/15、ORF23/24上的缺失变异情况,以及ORF75、ORF94和ORF125上的重复单元(Repeat unit, RU)数目差异。结果显示,在ORF14/15扩增中,分别有6530、5908和5725 bp的片段缺失,而在ORF23/24扩增中均有12070 bp大片段的缺失,ORF75的45 bp的RU数目分别为1、2和3,102 bp的RU数目均为1,而ORF94的RU数目分别为4、5、10和12不等,ORF125的RU数目为3、5和6。结果表明,WSSV在部分开放型阅读框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异差异,而在某些开放型阅读框上的缺失情况则有显著的稳定性。

    • 凡纳滨对虾网格重链蛋白与WSSV结构蛋白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2018, 39(2):138-145.

      摘要 (3180) HTML (31) PDF 1.63 M (4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网格重链蛋白(CHC)的2个功能结构域Clathtin Propel Repeat (LvCHC1)和Clathrin Heavy Chain Repeat Homology (LvCHC2),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至pBAD/gⅢA载体上,以E.coli Top10为宿主菌,在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获得LvCHC1和LvCHC2重组蛋白。以Co2+亲和层析方法,获得纯化的LvCHC1和LvCHC2蛋白,并经质谱分析验证。采用Far-Western方法分析LvCHC1和LvCHC2蛋白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结构蛋白VP26、VP28N和VP37的作用,结果显示,LvCHC1和LvCHC2与VP28N没有结合作用,但都能与VP26和VP37结合,其中与VP26的结合作用较强。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在WSSV侵染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WSSV入侵机制提供依据。

    • 三疣梭子蟹Toll4基因克隆及其在病原和低盐胁迫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2018, 39(2):146-155.

      摘要 (2834) HTML (29) PDF 1.33 M (3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TLRs家族的一个新基因,将其命名为PtToll4。该基因cDNA全长为4276 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339 bp和1252 bp,编码一个含有89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02.5 kDa、理论等电点为6.03的蛋白质。PtToll4蛋白是一个跨膜蛋白,存在胞外区LRR、LRRCT结构域及保守的胞内区TIR结构域。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tToll4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EsToll2的同源性最高,为6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tToll4基因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低。利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和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三疣梭子蟹进行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经WSSV感染后,PtToll4基因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在6 h时出现峰值,为对照组的5.03倍(P<0.01)。经副溶血弧菌感染后,PtToll4基因仅在48 h略微出现上调,其余时间点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测,PtToll4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应答WSSV的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此外发现,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PtToll4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血细胞中的表达,这可能是导致低盐环境下三疣梭子蟹等甲壳类动物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之一。由此推测,PtToll4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先天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研究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的免疫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SNP在增殖放流家系识别中的应用

      2018, 39(2):156-163.

      摘要 (3051) HTML (32) PDF 3.67 M (4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分子标志技术,本研究在前期获得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24个SNP位点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检测技术对4个用于增殖放流的家系(A、B、C和D) (代表约80~120万个放流个体)进行了鉴别工作。结果显示,含有SNP位点的22条PCR扩增序列中,有9条SNP位点扩增产物在亲代(母本)及其子代的28个个体之间具有基本一致的熔解峰,且子代个体间Tm的均一性较好,无明显差异;进一步以序列已知的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作为同一SNP引物扩增片段,在各家系间分析HRM标准曲线,这9个SNP可以成功用于三疣梭子蟹4个放流家系的鉴别。在这9个SNP位点中,可鉴定C家系的有5个,可鉴定B家系的有2个,可鉴定A、D家系的各1个。该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标志放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西非沿岸乌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

      2018, 39(2):164-170.

      摘要 (3221) HTML (33) PDF 789.35 K (3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乌贼(Sepia officinalis)是生活在大西洋西岸的重要头足类之一,研究乌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有利于对其的开发利用。本研究根据2015年在毛里塔尼亚附近海域生产期间所获得的乌贼渔获样本,对乌贼角质颚的各项形态参数进行描述,探究不同胴长和不同性腺成熟阶段角质颚生长情况的差异,并估算乌贼个体的大小。通过对乌贼上、下颚各长度指标的比值比较发现,乌贼角质颚下颚的长度比值波动较大,较不稳定。t检验表明,将各项形态参数除以胴长消除样本规格影响差异后,乌贼雌性个体在角质颚的各项形态参数上均极显著大于雄性(P<0.01);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LSD法)表明,随着胴长的增加,乌贼的各个角质颚的形态参数也极显著增加(P<0.01)。在性腺成熟期Ⅱ~Ⅳ中,乌贼角质颚的形态参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性腺成熟度为Ⅴ期的个体的角质颚形态参数却显著小于前面几期(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的负载绝对值最高的指标为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 UHL)和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 LCL);第二主成分下喙长(Lower rostrum length, LRL)和下喙宽(Lower rostrum width, LRW),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2个主成分可以对乌贼的胴长进行估算。研究表明,同一种类不同性别的乌贼个体角质颚形态参数及其比值存在特异性,研究结果为西非沿岸乌贼类分类及生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褐藻中岩藻黄素的含量

      2018, 39(2):171-176.

      摘要 (4563) HTML (36) PDF 558.46 K (3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海藻中岩藻黄素的定量分析,并测定新鲜及干制褐藻中岩藻黄素含量,探究不同干制方式对褐藻岩藻黄素的影响。样品经甲醇提取、C18柱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流动相采用水与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35℃、检测波长450 nm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在该条件下,岩藻黄素在0.11~50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38.46X+0.8899,R2=0.9999),检测限为0.03 mg/L,回收率为92.66%~109.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6~4.61%。采用该方法,岩藻黄素提取净化完全,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能够对海藻及其制品中岩藻黄素进行准确定量。采用该方法测得新鲜海带和马尾藻的岩藻黄素含量(干基)分别为559.2和680.4 mg/kg,而干制褐藻样品中岩藻黄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新鲜褐藻。不同干制方式造成的岩藻黄素损失程度为真空冷冻干燥<45℃烘干≈自然晾干。因此,在规模化分离制备海藻岩藻黄素时,宜采用新鲜或冻干海藻作为原料,从而保证岩藻黄素的得率。

    • 海参中单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

      2018, 39(2):177-182.

      摘要 (3435) HTML (27) PDF 636.11 K (3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高效阴离子交换–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分析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通过比较3种蛋白去除法对海参多糖含量的影响,优化海参多糖纯化方法;比较淋洗液浓度对单糖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海参中单糖分离的色谱条件。结果显示,Sevag法去蛋白的效果最好,在淋洗液为20 mmol/L NaOH的条件下分离岩藻糖、氨基半乳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乳糖;在淋洗液为160 mmol/L NaOH和200 mmol/L NaAC的条件下分离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各单糖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检出限为2.5~50 μg/L,加标回收率在83.6%~113.1%之间。该方法可测定海参多糖的中性糖、氨基糖和糖醛酸,可作为海参及其制品中的单糖分析及定量方法,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最新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